七年级下册语文:《卖油翁》教案设计精选(推荐22)
七年级下册语文《卖油翁》教案设计 篇1
教材分析
《卖油翁》是部编版七年级语文下册第三单元最后一课,是北宋著名文学家欧阳修所写的一篇文言文。这篇文章篇幅不长,但故事生动,通过记叙卖油翁与陈尧咨的对话和卖油翁酌油的事例,说明了熟能生巧的道理。由于语文课程丰富的人文内涵对学生精神领域的影响是深广的,因此上好这篇课文,对培养学生戒骄戒躁,保持谦虚谨慎的生活作风,逐步形成良好的个性和健全的人格有着积极的意义。
学情分析 这篇文章文字浅显,较易理解。对于我班的学生来说,他们接触文言文虽然不多,但对文言文的翻译方法掌握较熟,老师基本能放手让他们进行自主翻译,老师只需强调重点字词即可,不用逐字逐句翻译。
知识与技能
1.了解先介绍人物后叙事的记叙方法2.掌握重要实词“善”、“矜”、“睨”、“颔”、“忿”“尝”等的含义。积累文言虚词“而”、“以”、“之”等。
过程与方法
1.体会作者用“小故事”讲述“大道理”的独特艺术手法
2.运用自主、合作、探究的方法翻译课文,把握中心。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感受“孰能生巧”这个道理,并在学习中加以苦练。
2.培养谦虚谨慎的学习态度。
教学重点
1、重点实词、常用虚词的意义和用法。
2、感受“熟能生巧”的道理。
教学难点 由人及己,让学生从中受到教育和启发。
教学方法 朗读法、合作探究法、讨论法、讲授法。
教学过程 (第一 学时)
一、导入新课:
1、道具:(因为找不到铜钱)一个小瓶子,口与铜钱,的方孔大小差不多、一个水瓢、一瓢水。
2.一名学生上台,把瓢里的水倒进小瓶子。
3.师:要求其他同学观察他倒的水有没有洒出来(有),谁能把他滴水不漏的倒入瓶子?
4.引入课题《卖油翁》
5.解题:卖油翁,卖油的老头,没有具体的名字。在过去几千年的封建社会中,这类能工巧匠多的不计其数,但由于他们处在社会的底层,为人所轻,不仅事迹被湮没,连名字也不可靠考。这篇课文所写的卖油翁就是其中一例。
6.作者简介: 欧阳修,字永叔,号醉翁,晚年又号六一居士,谥号文忠,唐宋八大家之一。 他在我国文学史上有着要地位,他积极培养后进。倡导写平实朴素的古文,创立了平易流畅、委曲婉转的文章风格,成为北宋文学革新运动的领袖,为北宋文学的发展做出了卓越贡献。他是一位有着多方面文学才能的作家,在散文、诗、词、史传方面自成一家,留传后世的有《六一诗话》、《欧阳文忠公文集》。唐宋八大家:韩愈、柳宗元、王安石、欧阳修、曾巩、苏洵、苏轼、苏辙。
二.初读课文,夯实基础。
1.学生自由朗读课文,并用手中的笔勾画出自己不认识的、字词。
2.播放朗读录音,要求根据自己听到的读音及停顿,给不认识的字注音,并划分朗读节奏。
3.师巡视,检查学生注音及节奏划分情况。
4.大屏幕展示拼音及节奏划分,要求学生订正。
Ppt:读准字音。
矜jīn 圃pǔ 矢shǐ
忿fèn 酌zhuó 杓sháo
遣qiǎn 颔hàn 睨nì
Ppt:把握节奏
陈/康肃公/尧咨/善射,当世无双,公/亦/以此/自矜。尝/射于家圃,有/卖油翁/释担/而立,睨之/久而不去。见其/发矢/十中八九,但/微颔之。
康肃/问曰:“汝/亦/知射乎?吾射/不亦/精乎?”翁曰:“无他,但/手熟尔。”康肃/忿然曰:“尔安/敢轻吾射?”翁曰:“以我/酌油/知之。”乃取/一葫芦/置于地,以钱/覆其口,徐/以杓/酌油沥之,自/钱孔入,而/钱不湿。因曰:“我亦/无他,惟/手熟尔。”康肃/笑而遣之。
5.齐读课文,把握节奏。
三.再读课文,理解文意。
1.分角色朗读课文。
2.小组合作,翻译课文。
3.成果展示。(学生主动翻译课文,每桌一人,要求指出自己翻译的句子涉及到的文言知识如:通假字、一词多义、古今异义、词类活用、虚词等。)
(板书)
通假字:1.尔--耳,罢。
2.杓-勺,勺子。
古今异义:
古:只是。
1.但:
今:但是,连词,表转折。
古:善于,擅长。
2.善
今:善良。
古:夸耀
3.矜
今:庄重,严肃。
古:场地(这里是将原来的意思扩大了。
4.圃
今: 菜园、果园。
古:慢慢地
5.徐
今:姓氏
一词多义:
陈康肃公尧咨善射。(动词,射箭)
1.射
吾射不亦精乎?(名词,射技)
但手熟尔。
2.尔
尔安/敢轻吾射!
词类活用:
1.汝亦知射乎?射,动词用作名词,“射技”.
2. 尔安敢轻吾射轻,形容词作动词,“轻视”。
虚词:
而:
1. 释担而立 连词 表顺承
2 .久而不去连词 表修饰
3 .而钱不湿 连词 表转折可译为“可是”
4 .康肃笑而遣之 连词 表修饰
以:
1. 公亦以 此自衿 介词 凭 、靠
2. 以 我酌油知之 介词 凭、 靠
3 .以 钱覆其口 介词 用、拿
4 .徐以 杓酌油沥之 介词 用、拿
之:
1.睨之 (代词 )代 陈康肃射箭
2.但微颔之 (代词)代陈康肃射箭十中八九
3.以我酌油知之 (代词 )代 射箭也是 凭手熟的道理
4 .以杓酌油沥之 (代词 )代 葫芦
5 . 康肃笑而遣之 (代词) 代 卖油翁
四.再读课文,准备复述。
1.学生自读课文,准备复述。
2.复述要求:1.用自己语言把故事讲给大家听。2.尽量不要看课。3.抓住人物的语言、神态、动作等关键词进行复述。
让自愿上台的学生进行倒水实验。学生上台表演,其余学生认真观察,看他们实验的效果,并作点评。
学生根据自己收集的资料介绍作者(老师强点重点及考点)
学生读课文,并进行圈点批注。
老师强点重点及考点
老师巡视学生给课文划分的节奏,并给予指导。
按通假字、一词多义、古今异义、词类活用、虚词等几类分别板书。
老师提示,并用多媒体展示。
复习虚词及常用虚词“而”“以”、’之”等的用法。
课堂小结
这节课我们通过同学们的努力,疏通了文意,积累了文言实词、虚词及通假字、一词多义、古今异义、词类活用等文言知识,夯实了基础,为我们后面的学习作好了铺垫,相信下一节课的学习会容易的多。
作业布置
1.背诵课文
2.积累文言词语
3.编课本剧
板书设计
通假字:
1.尔--耳,罢。
2.杓-勺,勺子。
古今异义:
古:只是。
1.但:
今:但是,连词,表转.善
今:善良。
古:夸耀
3.矜
今:庄重,严肃。
古:场地(这里是将原来的意思扩大了。
4.圃
今: 菜园、果园。
古:慢慢地
5.徐
今:姓氏
一词多义:
陈康肃公尧咨善射。(动词,射箭)
1.射
吾射不亦精乎?(名词,射技)
2.尔
尔安敢轻吾射!
词类活用:
1.汝亦知射乎?射,动词用作名词,“射技”.
2. 尔安敢轻吾射轻,形容词作动词,“轻视”。
虚词:
而:
1. 释担而立 连词 表顺承
2 .久而不去连词 表修饰
3 .而钱不湿 连词 表转折可译为“可是”
4 .康肃笑而遣之 连词 表修饰
以:
1. 公亦以 此自衿 介词 凭 、靠
2. 以 我酌油知之 介词 凭、 靠
3 .以 钱覆其口 介词 用、拿
4 .徐以 杓酌油沥之 介词 用、拿
之:
1.睨之 (代词 )代 陈康肃射箭
2.但微颔之 (代词)代陈康肃射箭十中八九
3.以我酌油知之 (代词 )代 射箭也是凭手熟的道理
4 .以杓酌油沥之 (代词 )代 葫芦
5 . 康肃笑而遣之 (代词) 代 卖油翁
教学反思
亮点 《卖油翁》虽然是一篇文言文,但是文字意思比较浅显,学生通过第一遍朗读便能知道文章大意。为了夯实考点和难点,我采用学生自主、合作的方式,放手给学生,着不仅夯实了基础,而且还变学生的被动为主动。学生参与的积极性高,课堂气氛活跃,感觉上课轻松了许多。
不足 因为时间关系,没能让学生自己上黑板归纳板书,且有的知识对学生不放心,讲得过细,有点画蛇添足。
再教设计
相信学生的能力,放手给学生,留点空间给学生,让学生去补白。
教学过程 (第 二学时)
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
1.表演课本剧,还原现场。
2.点评:哪一组表演的好?为什么?
二.精读课文,深层理解。
1.本文是怎样刻画人物的?
提示:○1.卖油翁看到陈尧咨射箭是怎么反应的?(用了什么描写方法)
交流点拨:睨之久而不去。见其发矢十中八九,但微颔之。(动作、神态)
○2.卖油翁对陈尧咨射箭本领是怎么评价的?
交流点拨:“无他,但/手熟尔。”
○3.卖油翁凭什么这样评价陈尧咨的射箭本领?
交流点拨:以我/酌油知之。
○4.卖油翁到底知道什么道理?
交流点拨:熟能生巧的道理。
陈尧咨对卖油翁的态度发生了哪些变化?课文是怎么刻画陈尧咨的
交流点拨:(1)当卖油翁对他射箭“但微颔之”时,陈尧咨问道:“汝亦知射乎?吾射不亦精乎?”卖油翁的反应对一个自以为是的武夫来说,显然是受到了侮辱。因此,用一个疑问句问卖油翁你也懂得射箭吗?再用一个反问句,我的射箭本领不是很高明吗?
(2)当卖油翁又说“无他,但手熟尔。”时,陈尧咨忿然曰:“尔安敢轻吾射?”。卖油翁对陈尧咨的射箭不但不加赞赏,而且还出乎意料的贬低他:“无他,但手熟尔。”一向狂妄的康肃公自然是要“忿然”的了。
(3)最后看到卖油翁的表演,不得不心服口服,“笑而遣之”。
2.从文中可以看出卖油翁是一个怎样的人?陈尧咨又是怎样的一个人?
交流点拨:卖油翁:稳重、谦虚
陈尧咨:骄傲、自负
3.这个故事发生在康肃公陈尧咨年轻时候还是年老时候?你是怎么知道的?
交流点拨:年轻时候。因为从叙事中可看出他年轻气盛。但从课文的注释中我们可以知道,康肃公是他死后朝廷给他封的号“谥号”,以示尊敬。
4.文中写了陈尧咨和卖油翁,但标题却叫《卖油翁》,干脆把标题改成《陈尧咨与卖油翁》好不好,为什么?
交流点拨:不好。因为事端是由卖油翁引起的,他如果不“释担/而立”不“睨之”“微颔”,陈尧咨就不会发问;问题又是由他解决的-----以他酌油技术的精湛平息了陈尧咨的愤怒情绪。卖油翁的酌油表演明显技高一筹,作者是详写;陈尧咨的射技,作者以“发矢十中八九”一笔带过,是略写;再者,卖油翁身怀绝技,谦虚沉着,陈尧咨却因“善射”而“以此自矜”。对比效果明显,作者很显然要突出的是卖油翁,因此,标题不能改。
三.拓展延伸
1.读了课文,你认为一个人应该如何让看待自己的长处?名言警句:天外有天,人外有人。
取人之长,补己之短。
三人行,必有我师焉。
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谦虚使人进步,骄傲使人落后。
水满自缢。
2.在学习生活中,我们应该怎样看待孰能生巧?
圈点、批注
学生谈自己的感悟
学生把自己积累的名言警句写在黑板上
从自己经历,谈孰能生巧的体会。
提示:表演者有没有把握人物语言、神态、动作等
来展示人物的精神面貌。
老师作适当点拨。
课堂小结
俗话说“三百六十行,行行出状元。”一个买油的老头,能在买油这个行业中流芳千古,这与他的功多历熟十分不开的。生活中,你看到或亲自经历的“熟能生巧”的例子?他给你的学习带来什么样的启示?在今后的学生生活中,希望你能踏实做好自己的本职工作,反复实践,争做本行业中的“状元”。
作业布置
1.片段作文,运用人物描写的方法,刻画你生活中所熟悉的人
2.预习第三单元写作训练《抓住细节》
板书设计
《卖油翁》 欧阳修
汝亦知射乎
语言 自负 略
尔安敢轻吾射
陈尧咨
神态:忿然 -----暴躁
对比 睨之
人物 神态 稳重
微颔之
卖油翁 语言:无他,但手熟尔。-------谦虚 详
动作:“取”、“置”、“覆”、“酌”、沥----动作熟练
教学反思
亮点 本节课课本剧的表演,看似有点浪费时间,其实不然。“磨刀不费砍柴工。”课本剧的表演,不单单看表面的结果,关键的是学生下去准备的过程。在准备过程中,学生不仅要熟悉课文,而且还要把人物象形展现出来,因此,功夫是做足了的,课文内容的理解那还用老师再讲吗?所以,这堂课,学生学得高兴,老师教的轻松。下课了,大家都还意犹未尽。
不足 如果课前能对学生的课本剧进行表演进行指导,课堂表演效果更好,对文中人物形象的理解更加容易。
再教设计
如果在教一遍课文,我会把更多精力放在对学生学习方法的指导上,而不是课堂上,不是走过场,而是真正的去让学生学有所获。
七年级下册语文《卖油翁》教案设计 篇2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积累常用文言词语:实词“矜”、“颔”、“释”、“忿”、“徐”、“遣”;虚词:“尔”、“以”、“但”。
能力目标:培养运用所学过的知识阅读文言文的能力,培养学生质疑探究的能力。
情感目标:感受作品中的文学形象,体会“熟能生巧”的道理。
过程与方法:诵读教学法及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
教学重点:
1、课文的朗读、背诵。
2、文言词的积累。
3、把握人物形象,体会“熟能生巧”的道理。
教学难点:
1、自主阅读文言文,自行提出并解决问题。
2、训练学生的拓展思维。
3、由人及己,让学生从中受到教育和启发。
课前准备:
教师:准备电脑课件。
学生:预习课文,查阅相关资料。
教学步骤:
一、导入新课:
同学们,今天我们要一起来学习一篇短小精悍却又耐人寻味的文言文故事--《卖油翁》。(为了使这节课的学习更为顺利、高效,我把同学们分为男生、女生两个组,在下面的学习活动中来一场较量和比赛。希望各位同学畅所欲言,帼国不让须眉,好男儿也不怕与女斗!)问:哪位同学能说出以“百”字开头,形容人的箭法非常高明的成语?(生:“百发百中”,“百步穿杨”。师:为答出的组加分)
解说:“射”是古人非常推崇的一种技能,是古人常说的六艺之一。这“六艺”指的是“礼、乐、御、射、书、数”六种学问的技能。这就难怪康肃公陈尧咨因善射而自我炫耀了。但“卖油翁”却不以为然,我们来学习这篇短文,看看这是为什么。
二、整体感知:
1、用多媒体投影全文,教师范读。(听一听)
2、男女生以抢答的形式给红色标志的字词正音,清除读音障碍。(比一比)
①矜(jīn) ②圃(pǔn) ③睨(nì) ④颔(hàn) ⑤矢(shǐ)
⑥忿(fèn) ⑦杓(sháo) ⑧酌(zhuó) ⑨沥(lì) ⑩遣(qiǎn)
3、学生自由读,整体感知课文。(读一读)
4、师生讨论朗读技巧。(议一议)
康肃:傲慢、轻篾稍快、偏高
叙述部分中速、平缓;对话部分
卖油翁:镇定沉着较慢、较低
5、播放课文flash动画,朗读录音,帮助学生把握朗读语气并理解课文大意。(学生可以小声跟读)
6、学生有感情地齐声朗读课文(要求整齐、响亮、准确、有感情、语速恰当)。(试一试)
三、精读探究
1、学生分组自主、合作、探究地研习课文,小组解决不少的问题派代表写在黑板上。(教师调动:巴尔扎克说:提出问题比解决问题更重要。会思考提问的人,将是学习的优胜者。教育家陶行知说:愚者问得笨,智者问得巧,我们快速议议,看看男、女同学哪方提的问题好,能难倒对方。)
2、全班一起先解决黑板上有关疏通文意的问题。
3、用多媒体投影重点词语,学生掌握并积累。
矜:以此自矜--自夸
颔:但微颔之--点头
但:但手熟尔(惟手熟尔)--只不过
忿:康肃忿然曰--气愤
善射--射箭
射:
汝亦知射乎--射术、射技
以此自矜--凭借
以:以我酌油知之--凭借
以钱覆其口--凭借
但手熟尔--语气词,通“耳”
尔:
尔安敢轻吾射--你
杓:以杓酌油--同“勺”,sháo
4、学生用自己的话复述课文,检查学生是否理解全文。(为复述者所在组加分)
5、小组再次探究,解决教师投影的问题(言之有理即可)。
投影:
①你认为卖油翁是一个什么样的人?(身怀绝技、谦虚稳重)
②你如何评价陈康肃这个人?(自我炫耀、趾高气扬)
③这个故事可能蕴含哪些道理?(熟能生巧、精益求精)
④这个故事给我们什么启示?(戒骄傲,勿卖弄,智者超然物外,艺无止境,学无止境,山外有山,天外有天)
四、背诵训练
1、投影背诵方法:
①在熟读的基础上背诵。
②抓住人物神态、语言、动作的关键词背。如:
康 肃 公 卖 油 翁
第一段开端:“善射”、“以此自矜”“睨之”、“但微颔之”
发展:“吾射不亦精乎?”“无他,但手熟尔”
第二段高潮:忿然酌油(技高一筹):取、覆、酌
结局:笑而遣之“我亦无他,惟手熟尔”
2、教师按背诵方法带学生一句一句背诵。
3、学生自由背诵。
4、集体背诵全文。
5、个别背诵全文(给背诵者所在组加分)
五、作者简介:
投影:欧阳修,字永叔,溢号文忠,号醉翁,著名文学家,史学家,是唐宋八大家之一。本文选自《归田录》。
唐宋八大家:韩愈、柳宗元、欧阳修、王安石、苏洵、苏轼、苏辙、曾巩。六、相关连接
投影:想一想,议一议:
①说出与“熟能生巧”相近的名言警句:如
读书百遍,其义自见。
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
……
②说出与“熟能生巧”相近的故事:如
达芬奇画蛋
……
(不拘于此答案,只要言之有理即可加分)
七、拓展延伸(课外作业)
投影:
1、卖油翁走了之后,陈康肃会怎样,写一段你所想像的内容。
2、自由组成小组,把课文改编成课本剧,课后排练,在语文活动课上表演。
3、上网查阅《卖油翁》有关学习资料,了解唐宋八大家有关资料。
七年级下册语文《卖油翁》教案设计 篇3
教学目标
1、理解诗歌内容,感受白居易同情百姓疾苦的思想感情。
2、品味描写外貌和刻画心理的诗句。
3、能有感情地朗读诗歌。
教学重点与难点:
领会人物形象,把握诗歌所表达的中心。
一、导入新课
以前大家学过欧阳修的《卖油翁》吗?讲的是什么故事?
一个弓箭手能十次有八九次能打到十环,于是就和一个卖油的老大爷吹牛,卖油的没吱声,而是拿一个大钱放在葫芦嘴上,然后用水瓢盛满一瓢油通过大钱的四方孔往葫芦里倒,结果大钱居然一点油也没沾到,此时卖油翁对那个射箭的说:“无他,但手熟尔。”
这个故事告诉我们什么道理?--熟能生巧
今天我们学习的这篇文章不再卖油了,改卖炭。
大家见过炭吗?炭有什么特点?--黑色、可取暖、可卖钱
大家基本上都是来自农村的吧?谁家里烧过炭?谁来讲讲烧炭的过程?
选木头,粗的劈成小段;挖很深的窑洞,洞上有通风口,下面有烧火口;把木头放入洞中,封口,烧火;每天晚上去看燃烧情况,控制火候,以免烧过了变灰;要烧好几天。
大家觉得这个过程艰辛吗?--艰辛
好,今天我们就来学习白居易的《卖炭翁》,一起去看看在卖炭翁身上到底发生了什么故事?
(板书:卖炭翁 白居易)
二、作者简介
白居易,字乐天,唐著名诗人,晚年自号香山居士,在诗歌上一向主张“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作”(文章应该为了反映时代而写,诗歌应该为了反映现实而作),今天我们就学习他的一首“为事”所做的诗歌--《卖炭翁》。这首叙事诗是白居易讽喻诗中杰出的诗篇。(板书:讽喻诗、叙事诗)
讽喻诗有什么特点?
特点是从不同角度揭露社会的黑暗,抨击官僚残害人民的罪行,同情被压迫的人民,是白居易最为看重的一类诗歌,是为民而作的诗歌,体现了白居易“文章合为时而著,诗歌合为事而作”的现实主义创作精神。《卖炭翁》一诗在题下用小序“苦宫市也”直接点明了本诗的讽刺目的:“宫市给人民带来了苦难”,来反映人民疾苦,揭露批判弊政。
三、介绍“宫市”
宫市为什么会给人民带来苦难呢?咱们必须了解什么是宫市。从字面上理解,宫是皇宫,市是买、采购的意思,所谓宫市,是指皇宫里需要的物品派宦官(也叫“太监”)到市场上去购买。派出去的宦官,就叫宫使,即皇帝的使者。本来,为皇宫采购物品,是由官吏负责的,但到中唐时期,宦官专权,横行无忌,连这种采购权也被他们抓去了,宦官这种角色以宫使的身份到市场上去为皇宫购买物品,还能搞公平交易吗?
我们先来读一读这篇文章,看看这个交易有多不公平?
四、分析鉴赏诗
学生齐读课文,注意读准字音。
在朗读过程中,相信大家对这首诗的内容和主题已经有了一定的了解,接下来咱们试着分析鉴赏本诗。
1、这是一首叙事诗,我们说叙事诗包括哪些要素?--时间、地点、人物、事件。
地点在哪?--宫市南门外
文中写了哪两种人?--卖炭翁,黄衣使者白衫儿。
这首叙事诗围绕着“炭”写了哪几件事?
它记叙了卖炭翁烧炭送炭以至被掠夺的经过。(板书:烧炭--运炭--抢炭)
2、那什么地方写烧炭,什么地方写卖炭送炭,什么地方写被掠夺,请同学们找出来。
3、开头一句交代卖炭翁伐薪烧炭的地点在哪里?为什么要这样交代?
地点在长安附近的终南山上。为下文埋下伏笔,说明路远,下雪天的山路必然难行。
4、 课文是怎样描写这卖炭的老头呢?谁来说一说卖炭翁长什么样?
满面尘灰烟火色,两鬓苍苍十指黑。
5、在描写人物中,这些描写叫什么描写?(板书:外貌描写)
6、这句话中,两鬓苍苍说明卖炭翁的年龄怎么样?--大
年龄大的人有什么特征?--动作慢、力气小、劳动艰辛、劳动力弱。
7、为什么这样写?
这样写形象逼真地刻画了老人悲苦的形象,表现老人烧炭的艰辛,说明炭的来之不易。
8、同学们可以想一想,在我们的生活周围,这些“两鬓苍苍”的人大都干什么呀?
休息,看电视,打太极,看孩子,做饭等,享受晚年。
9、但文中的卖炭翁却在年龄很大的时候自己砍柴烧炭,以卖炭为生。
你觉得卖炭翁的生活过得怎么样呢?(板书:艰苦)
10、你能不能用书中的一个词来形容呢?你找的真准确,可怜。(板书:可怜)
11、同学们再找一找,还有哪一句说明卖炭翁可怜?--可怜身上衣正单
找的太准确了,就是这一句,同学们,你们想一想,烧炭的季节都在什么时候呀?
--秋、冬季
那个时候天气怎样呀?--冷
在这么冷的天卖炭翁却穿一件单薄的衣裳,说明卖炭翁很?--可怜
12、看到卖炭翁的这样生活,你心里同情他吗?--同情
那么,谁能带着这种同情来读一读这三句话。
13、“可怜身上衣正单,心忧炭贱愿天寒。”一般来说,在冷天我们穿衣服很少的时候,是盼望天气怎样?--变暖和
但这时老人是什么想法?--却“愿天寒”,希望天更冷些。
为什么呢?
因为老人知道:天暖,炭就不好卖了:天寒,炭的价格就会更高一些。为了炭价高一点,他宁愿自己受冻。
那这时我们可以看出他的心理是怎样的?--纠结、矛盾、反常、艰难、酸苦、无奈。
透过这种矛盾、反常的心理,我们能够感受到老者的处境怎样?--十分艰辛。
这种矛盾反常的心理活动,深刻地揭示了卖炭老人的悲惨处境。
14、卖炭翁盼望天气寒冷一些,好让自己的炭卖一个好的价钱,终于盼来了“夜来城外一尺雪”,看样子,他一年辛劳的劳动就要换来收获的喜悦了,于是他“晓驾炭车碾冰辙”,充满希望地上路了。那这一路上老人运炭艰苦吗?
“一尺雪”说明什么?--天气很冷、雪很大,路必难行。
“碾冰辙”说明了什么?--说明炭很重,冰冻路很滑,很难走,车速必然很慢。
“晓驾炭车”、“日已高”说明什么?--路途遥远
这个运炭过程?--艰辛
“牛困人饥日已高,市南门外泥中歇。”这一句哪几个字写出了运炭的艰辛?大家用笔圈出来。
--“困”、“饥”、“歇”三个字进一步形象地、准确地写出了运炭的艰辛。由于路途遥远,行路艰难,所以到“牛困人饥日已高”的时候,才到了“市南门外”,老人疲劳、饥饿交迫,只得坐下在泥中歇息。烧炭难,运炭也难,这一车炭来得容易吗?
15、这么辛苦的运炭来卖,那么,卖炭翁卖炭得来的钱要干什么用呢?
“身上衣裳口中食”。只是想吃饱、穿暖,多么简单而又是最微薄的想法呀,这位劳动者已被剥削得身无半点积蓄,但迫于贫苦生活的压力,不得不烧炭,把解决衣食问题的全部希望寄托在“卖炭得钱”上。
16、好容易烧出一车炭、盼到一场大雪,当他“晓驾炭车碾冰辙”的时候,占据他的全部心灵的,不是埋怨下面是冰、上面是一尺雪的道路多么难走,而是盘算着那一车炭能卖多少钱,能换来多少衣和食,然而他的愿望实现了吗?
没有。从哪里可以看出?
卖炭翁总共有多少碳?--“一车炭,千余斤”
是啊,卖炭翁一斧一斧地“伐薪”,一窑一窑地“烧炭”,好不容易烧出“千余斤”,每一斤都渗透着心血,也凝聚着希望,然而他最后得到的是什么?--“半匹红纱一丈绫”
这“半匹红纱一丈绫”对于卖炭翁来说,有用吗?
好亏啊,才一点点,少得可怜。
对啊,实际是一点用处没有的,你们是学服装的,你们说说“ 半匹”“一丈”是什么感念?少之又少,与“千余斤”的炭形成强烈的反差。再说这些无用的纱、绫对卖炭翁来说,既不能充饥,又不能保暖,卖炭翁辛辛苦苦烧的一车炭就这么没有了,这是为什么呢?
因为祸从天降,他遇上了黄衣使者。在皇宫的使者面前,在皇帝的文书和敕令面前,随着那“叱牛”声,自伐薪、烧炭、愿天寒、驾炭车、碾冰辙,直到泥中歇的漫长过程中所盘算的一切、所希望的一切,全都化为泡影!
宫使夺走卖炭翁的岂只是一车炭!而是夺走了老人生活的希望,剥夺了他生活的权利。
这一切都是谁造成的?--宫市,可怕的宫市制度!
(板书:半匹红纱一丈绫--一车炭,千余斤 强烈反差)
17、请大家找出作者是怎样写出宫使的横行霸道的?又怎样表现宫使掠夺的残酷的?
“翩翩两骑来是谁?”先用设问句引出了两个人,这两个是什么样的人呢?
“黄衣使者白衫儿”。“黄衣”“白衫”说明来者的身份怎样?--有钱
有钱还抢,说明什么?--霸道、野蛮。“卖也得卖,不卖也得卖。”
“翩翩”一词写出了他们什么样的情态?
轻快敏捷而又趾高气扬、凶神恶煞的神态。
找出描写他们行动的动词,从这些动作中说明了什么?
动词有把、称、回、叱、敕、牵、系。从这些描述中,形象逼真地写出了他们仗势凌人、以强凌弱、蛮横无理的强盗行径。
“宫使驱将惜不得”,“惜不得”写出卖炭翁怎样的心态和地位?
写出了卖炭翁无可奈何、甚至绝望的心态。
他能反抗吗?
不能,只能忍气吞声,也说明他是处在受压迫受剥削的无力反抗的地位。(对比:地位悬殊)
18、这首诗揭露了“宫市”是一种极不公平的“交易”,是对劳动人民的残酷掠夺。你可以从哪些诗句感受到这一点?
“手把文书口称敕,回车叱牛牵向北。”---说明这桩买卖是强迫的。
“一车炭,千余斤,宫使驱将惜不得。半匹红纱一丈绫,系向牛头充炭直。”
---表明一车炭的价值很高,而货与款是极不等价的。
真是一个可怜的人!就这样,作者通过一步步的铺垫渲染,通过细腻的肖像、动作、心理的描写以及对比手法的运用,反映了百姓的悲惨遭遇,揭露了宫使掠夺的本质。诗中无一字谴责,但我们在字里行间能深切的体会到同情、痛恨,能触摸到诗人善良的心。
19、之前我们说道:白居易主张“诗歌合为事而作”,同学们想想看,诗人通过卖炭翁的故事想反映什么样的社会现实?
白居易作为一个正直的知识分子,他对这种现象深恶痛绝,拿起了笔,写下《卖炭翁》,通过描写一位卖炭老人的遭遇,无情而深刻地揭露了“宫市”的罪恶和社会的黑暗,批判了宫市害民的社会现象:劳动者劳而不得,统治者不劳而得,仗势欺压百姓,强行低价购买,甚至是任意勒索、疯狂的公然掠夺。中唐时宫市害民的现象,名为“宫市”,实际上是一种公开的掠夺,是一种极其残酷的剥削方式。
这篇文章写出宫市的这种弊端带给劳动人民的不幸,同时也表达了诗人对统治者的愤懑和对下层劳动人民的深切同情。卖炭翁的命运是悲惨的,因为他所处的社会决定的。而我们大家,坐在这宽敞明亮的教室里学习,不用担心自己的衣食住行,是因为我们赶上了好日子,处在新社会。所以我们要珍惜今天来之不易的生活,不要“生在福中不知福”,长大以后,为建设祖国发挥自己的作用,作一个对社会有用的人。
五、布置作业
1、用自己的话把卖炭翁的故事讲给同伴听。
一个卖炭的老翁,在终南山里一年到头地砍柴,烧炭。他满脸灰尘,完全是烟熏火燎的颜色;两鬓的头发已经斑白,十个指头却像乌炭一样黑。卖了炭得到一点钱,拿来做什么用呢?只不过是为了身上的衣裳和口中的饭食。可怜他身上的衣服破旧又单薄,但他却担心炭价太低,只盼望天气更加寒冷……
2、展开想象进行续写。
从南山中到长安,路那么遥远,又那么难行,当“市南门外泥中歇”的时候,已经是牛困人饥;如今又“回车敕牛牵向北”,把炭送进皇宫,当然牛更困,人更饥了。那么,当饿着肚子走回终南山时,又想些什么呢?他往后的日子,又怎样过法呢?请大家想象一下,口头叙述
六、板书设计
卖炭翁 白居易
讽喻诗、叙事诗
烧炭--运炭--抢炭
外貌描写:艰苦、可怜
半匹红纱一丈绫--一车炭,千余斤 强烈反差
七年级下册语文《卖油翁》教案设计 篇4
教学目标:
1.朗读感知课文
2.品味欣赏语言
3.领悟爱国情感
教学重点:
品味欣赏精彩的语句和段落,把握作者的爱国之情。
教学课时:一课时
教学设计
一、情景导入:
1. 播放歌曲《松花江上》,并课件展示美丽丰饶的东北景物图片。这节课我们一起来学习端木蕻良的《土地的誓言》。
2. 作者简介
端木蕻良(1912-1996),现代作家。辽宁省昌图县人,原名曹汉文、曹京平。中国的30年代,是动荡不安的年代,曹京平为避免国民党迫害,决定给自己起个既不被人猜疑,又让人难以模仿的笔名。于是,用了“端木”这个复姓,又把他东北家乡红高粱的别称--“红粱”移作名字。这样他的名字就成了“端木红粱”。可是,他当时身处白色恐怖之中,公开使用“红”字,很容易招来嫌疑。于是改用谐音 “端木蕻良” 。
3.字词检测
二、朗读品味:
1、 教师范读,学生思考:这是一片__的土地?用笔划出相应的语句。
学生自读,交流展示(美丽、丰饶、神秘、伟大、曾经欢笑、饱含屈辱、)
2、学生跳读,思考:作者怀着__的情感?用笔划出相应的语句。
交流展示(怀念、赞美、忧伤、愤怒、)
3、学生默读,思考:作者发出__的誓言?用笔划出相应的语句。
交流展示(誓为解放家乡而战斗到底)
4、学生朗读,进一步感受文中的感情。
5、如何理解本文的标题“土地的誓言”?
从文章来看,这誓言是作者对着土地发出的,这一标题应该理解“面对土地发出的誓言”而不是“土地自身发出的誓言”。
三、课堂小结
四、拓展延伸
赏析艾青的《我爱这土地》
五、作业布置
1、透过重重的历史帷幕,先烈们的目光默默地注视着我们,目光中充满了忧伤、关切和期望。那我们该对先烈们说些什么呢?
2、回顾历史,面对现实,你想对同学们说些什么呢?请写下来
七年级下册语文《卖油翁》教案设计 篇5
知识与技能
学习本文传神的动作描写、心理描写。
过程与方法
学习快速浏览课文,借助小标题,把握文章主要内容的方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学习航天人所具有的科学精神 ,激发民族自豪感。
重点
学习快速浏览课文,借助小标题,把握文章主要内容的方法。
难点
学习本文内容的科学性与语言的通俗化相结合的特点。
方法:速读法、自主探究法、合作交流法。
多媒体课件。
1课时
导入:
大漠长空,天高地阔,中国酒泉卫星发射中心秋色斑斓。待发的“神舟五号”载人飞船静默在发射塔架。全世界的目光,都跨洋过海穿山越岭,投注在中国西北部这片大漠深处,聚焦在广袤旷野中这巍峨耸立的塔架上。接着,我国第一位进入太空的宇航员杨利伟来为我们讲述我国第一次载人航天飞行的情况。
作者简介:
杨利伟,中国进入太空的第一人。中国人民解放军少将军衔,特级航天员。他是中国培养的第一代航天员,在中共xx大上当选为中央候补委员。杨利伟在原空军部队安全飞行1,350小时之久。20__年10月15日北京时间9时,杨利伟乘由长征二号F火箭运载的“神舟五号”飞船首次进入太空,象征着中国太空事业向前迈进一大步,起到了里程碑的作用。20__年9月15日,太空探索者协会第27届年会在北京闭幕,杨利伟被授予“列昂诺夫奖”。
“神舟五号”载人飞船是“神舟”号系列飞船之一,简称“神五”,是中国载人航天工程发射的第五艘飞船,也是中华人民共和国发射的第一艘载人航天飞船。飞船搭载航天员杨利伟于北京时间20__年10月15日在酒泉卫星发射中心发射,次日返回,降落于四子王旗着陆场。它的成功发射与返回标志着中国成为世界上第三个把人送入太空的国家。
1.快速浏览课文,把握文章的主要内容。
本文展现了我国宇航员首次太空飞行的经历。
2.根据课文的小标题,梳理宇航员的飞行 历程。
(1)我以为自己要牺牲了--起飞阶段
(2)我看到了什么--太空飞行过程中所见
(3)神秘的敲击声--太空飞行过程中所闻
(4)归途如此惊心动魄--返回阶段
1.太空一日,充满紧张和意外,阅读课文,找找看,杨利伟遇到了哪些意外情况?他当时有怎样的反应?
(1)起飞阶段:飞船共振带来的痛苦
火箭上升到三四十公里的高度时,火箭和飞船开始急剧抖动,产生共振。
--这让我感到非常痛苦。
意外出现了。共振以曲线的形式变化着,感觉越来越强烈,五脏六腑似乎都要碎了。
--我几乎无法承受,觉得自己快不行了。
(2)飞行阶段:失重、神秘的敲击声
当飞船刚刚进入轨道,处于失重状态时,百分之八九十的航天员都会产生一种“本末倒置”的错觉。这种错觉令人难受,明明朝上坐的,却感觉脑袋冲下。
--靠意志克服。
时不时出现敲击声
--自己很紧张。
(3)返回阶段:归途险象环生
右边的舷窗开始出现裂纹。
--说不恐惧那是假话……我的汗出来了……
左边的舷窗也开始出现裂纹
--我反而放心一点了。
随着一声巨响,你会感到突然减速;引导伞一开,使劲一提,会把人吓一跳;减速伞一开,又往那边一拽;主伞开时又把你 拉向另一边。每次力量都相当重,飞船晃荡得很厉害,让人不知道是怎么回事。
--对身体的冲击非常厉害。
2.杨利伟最终克服了身体和心理上的不适,出色地完成了太空飞行的任务,从中你看到了杨利伟怎样的精神品质,你有什么感想?
从中我们可以看到杨利伟坚韧,一丝不苟,心理素质好、不怕牺牲、敢于牺牲的无畏精神和拼搏勇气,正是这种精神和勇气,印证了中华民族的伟大智慧与坚毅果敢。在杨利伟身上凸显出来的中国载人航天精神,将是中华民族实现伟大复兴的征程中不可或缺的、用之不竭的精神财富。
3.杨利伟在文中说“对航天员最基本的要求是严谨”。试着在文中找一些例子,体会航天员严谨、科学的态度。
(1)那种共振持续26秒钟后,慢慢减轻。
--用准确的数字记录自己感受不适的时间,体现了航天员严谨、科学的态度。
(2)从载人飞船上看到的地球,并非呈现球状,而只是一段弧。
--体现了航天员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
(3)我曾俯瞰我们的首都北京,白天它是燕山山脉边的一片灰白,分辨不清,夜晚则呈现一片红晕。
--客观的描述,是科学态度的体现。
(4)但是,我没有看到长城。
--表现了作者客观的科学态度。
(5)在太空中,我还看到类似棉絮状的物体从舷窗外飘过,小的如米粒,大的如指甲盖,听不到什么声音,也感觉不到这些东西的任何撞击。
--细致的观察,详尽的描述。
(6)回到地面后,人们对这个神秘的声音做过许多猜测。技术人员想弄清它到底来自哪里,就用各种办法模拟它,拿着录音让我一次又一次地听,我却总是觉得不像。
--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
4.本文的描述除了科学、严谨之外,也蕴含着丰富的情感。请举例说明。
(1)就这一下,指挥大厅有人大声喊道:“快看啊,他眨眼了,利伟还活着!”所有的人都鼓掌欢呼起来。
--从语言描写中让人感受到指挥大厅中紧张的气 氛以及对航天员杨利伟的关切之情。
(2)我曾俯瞰我们的首都北京,白天它是燕山山脉边的一片灰白,分辨不清,夜晚则呈现一片红晕,那里有我的战友和亲人。
--这句话饱含深情,表现了作者对祖国的爱,对亲人战友的爱。
(3)过了几分钟,我隐约听到外面喊叫的声音,手电的光束从舷窗上模糊地透进来。我知道:他们找到飞船了,外边来人了!
--写出作者回到地面踏实而又激动的心情。
第一部分(1~17),在飞船升空过程中,共振带来的痛苦感受使“我”以为自己要牺牲了。
第二部分(18~29),在飞船上,“我”看到的事物。
第三部分(30~39),写“本末倒置” 的错觉和神秘的敲击声。
第四部分(40~47),惊心动魄的返航。
1.思路清晰,层次分明,惊险迭出。
全文运用四个小标题,按照时间顺序安排,思路清晰,层次分明,重点突出。惊险与意外交替出现,扣人心弦。
2.语言准确,生动严谨。
本文语言准确,科学性与人文性巧妙结合,生动严谨。作者运用通俗易懂的语言生动地描述了在太空中一天的所历所感,读来如身临其境;叙事的同时,又用准确严谨的语言向读者普及了航天知识。
太空一日
起飞阶段:我以为自己要牺牲了太空所见:我看到了什么太空所闻:神秘的敲击声返回阶段:归途如此惊心动魄航天精神:坚韧仔细、不怕牺牲、敢于拼搏
教后反思: 对于学生而言,太空是未知的神秘世界。因此,学生的学习积极性非常高,乐于探索细节,把握课文内容比较容易。同学们表现得都非常好。通过快速阅读,筛选主要信息,了解了这篇文章的大致内容,梳理了文章的脉络,学习了如何解读标题。本课教学的重点之一就是通过阅读课文,了解太空生活,激发学生热爱科学的热情,体会航天人的奉献精神。学生也了解了杨利伟的基本情况,感受到了他作为第一个进入太空的中国人的伟大。第一次载人航天的成功,让学生感受到民族英雄杨利伟的可贵的品质,并希望今后好好学习,多关注祖国航天事业的发展,有朝一日也可遨游太空,为祖国争光。
七年级下册语文《卖油翁》教案设计 篇6
知识与技能
理解科幻小说的特点。
过程与方法
通过快速浏览课文,理清小说脉络。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激发学生热爱科学的情感。
重点
通过快速浏览课文,理清小说脉络。
难点
领悟科幻小说中想象与现实的关系。
方法:浏览法、品评法。
总课时:1课时
导入:
“眼睛”还能被人单独带走,跟着别人去旅行?没错!这个独特的想法来自刘慈欣的科幻小说《带上她的眼睛》,今天我们就来读一读这个故事。
作者简介:
刘慈欣,大陆新生代科幻小说的主要代表作家,自上世纪九十年代开始发表科幻作品,至今发表中短篇科幻小说20余部,长篇科幻小说《魔鬼积木》《超新星纪元》《球状闪电》等4部。1999年至20__年,刘慈欣蝉联《科幻世界》杂志 读者评奖的冠军,同时,他以《流浪地球》《全频带阻塞干扰》《中国太阳》《地球大炮》等连续获得中国科幻银河奖。20__年,他以《海上高山》获东方少年科幻征文一等奖。他的作品因宏伟大气、想象绚丽而获得广泛赞誉。他想象力丰富,漫无边际,汪洋恣肆,渗透着一股对宇宙的敬畏,以及朴实直率而又尝尽沧桑的感觉。
1.科幻小说
科学幻想小说,简称科幻小说,主要描写想象的科学或技术对社会或个人的影响的虚构性文学作品。科幻小说是西方近代文学的一种新体裁。它的情节不可能发生在人们已知的世界上,但它的基础是有关人类或宇宙起源的某种设想,有关科技领域(包括假设性的科技领域)的某种虚构出来的新发现。科学与幻想是其两大特点。
2.作品简介
《带上她的眼睛》是一篇科幻小说,讲述了人类使用地层飞船深入地球内部进行探险,一艘地层飞船在航行中失事,下沉到地心,船上只剩下一名年轻的女领航员,她只能在封闭的地心渡过余生……
1.默读课文,概括本文的主要内容。
“我”在主任的要求下带着她的“眼睛”去旅行,后来偶然对她产生了好奇,继而揭开谜底,了解了她的故事。
2.快速浏览课文,寻找本文小说的线索。
明线:“我”的活动。
暗线:一名年轻的地航飞船女领航员的遭遇。
3.理清小说的层次结构。
第一部分:“我”带着她的“眼睛”去旅行。
第二部分:“我”对她产生了好奇,继而揭开谜底,了解了她的故事。
第三部分:“我”感受到“她”的心跳,“我”离“她”不会再远了。
1.读完这篇小说,谈谈你对文中的“我”和小姑娘的认识。
我:善良、富有爱心。
小姑娘:坚强勇敢、有毅力、不怕牺牲、敢于为科学献身。
2.文中多次运用心理描写,描写“我”和小姑娘的心理感受,这样写的目的是什么?
“小姑娘”在地心虽然身体被围困,心灵却是敏感的,是诗意的;而“我”在地球上,虽然身体是自由的,但内心却是封闭的,二者形成鲜明的对比,反映了人们心灵的空虚和乏味。
从而表达作者的写作意图:荒芜的心灵需要爱心、善良的灌注。
3.本文是一篇科幻小说,想象奇特,读来令人兴趣盎然。作者善用悬念,使读者充满好奇,请结合小说内容具体分析本文巧妙的构思。
(1)巧设悬念:
我要去度假,主任让我再带一双眼睛去。
--开篇设置悬念,引发读者的阅读兴趣。
我感到,她对这个世界的情感已丰富到不正常的程度。
--令读者对她奇怪的表现感到好奇。
她身处的环境常在我的脑海中出现,那封闭窄小的控制舱,奇怪的隔热太空服……
--她身处的环境不得不令人深思。
(2)前有伏笔,后有照应:
A.“这个决定对她似乎很艰难,她的双手在太空服的手套里,握在胸前,双眼半闭着,似乎认为地球在我们这次短暂的旅行后就要爆炸了……”
--这种如同生命线的联系不能长时间延续下去,飞船里中微子通信设备的能量最后耗尽,这种联系在两个月前就中断了,具体时间是在我从草原返回航天中心的途中。
B.“我太怕封闭了”
--她在地心的世界是那个活动范围不到10立方米的闷热的控制舱。
C.“看不到日出了,好想看草原的日出……”
--那个没有日出的细雨蒙蒙的草原早晨,竟是她最后看到的地面世界。
D.热,热得像……地狱。
--飞船被裹在6000多公里厚的物质 中,船外别说空气和生命,连空间都没有,周围是温度高达5000摄氏度,压力可以把碳在一秒钟内变成金刚石的液态铁镍!
……
4.科幻小说的特点是将科学与幻想结合起来,创造出一片奇妙而又合理的想象天地,请你结合具体内容分析这一特点。
(1)科学的语言。
从地层雷达的探测中得知,航行区的物质密度急剧增高,物质成分由硅酸盐类突然变为以铁镍为主的金属,物质状态也由固态变为液态。
周围是温度高达5000摄氏度,压力可以把碳在一秒钟内变成金刚石的液态铁镍!
--对地航飞行的想象涉及了一些科学知识,令人感到真实。
(2)奇特的幻想
A.传感眼镜
B.地心探险
(3)环境描写,语言优美。
(4)心理、语言描写传神,符合人物性格和身份。
5.课外阅读《带上她的眼睛》及刘慈欣的其他作品,体会科幻小说的特点。
1.巧设悬念,前后照应。
文中多处设置悬念,使情节跌宕起伏,而且前有伏笔,后有照应,吸引读者的注意力。
2.科学的语言与奇妙的幻想相结合。
课文运用科学的语言向读者讲述地心的特点,既有科普作用,也增加了文章的真实性。想象奇特但又合情合理。
带上她的眼睛
开端:“我”要带着“她”的眼睛 去旅行发展:草原上的所见所闻单纯、可爱,善感、热爱生活高潮:“我”知道了真相,无能为力结局:“她”永远留在了地心坚强、勇敢乐观、善良尾声:“我”离“她”不会再远了 影响深远珍爱能看到的珍惜所拥有的
刘慈欣的作品中,渗透了一股对宇宙的敬畏。他写一些技术味道很浓的科幻作品,宣扬作者的一种思想,一种哲理,一种实事求是的态度,一种探索的精神。学生对这样的作品有着深厚的兴趣,所以学习起来非常顺利。但对于本文写作意图的把握,学生往往不会进行深入思考:“小姑娘”在地心虽然身体被围困,心灵却是敏感的,是诗意的;而“我”在地球上,虽然身体是自由的,但内心却是封闭的,两相对比突出主旨。如果学生能把《带上她的眼睛》全书读完,理解这个问题就不难了。
七年级下册语文《卖油翁》教案设计 篇7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1、 熟读,疏通文意。
2、积累重点实词。
3、体会人物对话的语气,分析其性格特征。
4、探究内容,总结学法。
过程与方法
1、理解故事所阐明的道理。
2、揣摩人物的语言特点
3、自主学习与合作探究相结合,学法指导与适当点拨相结合。
情感态度价值观:
认识治学要刻苦,提高修养的重要性。
教学重难点:
重点:重点实词的积累。
难点:揣摩人物的语言特点。
教学时间:一课时。
教学进程:
学习目标:
1、 熟读,疏通文意。
2、积累重点实词。
3、体会人物对话的语气,分析其性格特征。
4、探究内容,总结学法。
一、导入
谈话导入:回忆学习古文的方法。
二、新课:
1、板书课题:孙权劝学
2、介绍作者,
3、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分角色朗读,注意人物对话的语气。
(2)自主学习,积累重点词语。(方法:查看法)
4、再读课文,合作学习。
合作翻译,疏通文意。(方法:加字法,推断法。形式:两两合作,全班展示。)
5、 熟读课文,深入探究。
(1)孙权怎样劝学的?
(2)当吕蒙推辞了,孙权又怎样办呢?表达了怎样的心态?
(3)没有达到劝学的目的,接下来,孙权怎么办呢?
(4)从上面的劝说可以看出孙权劝学的什么特点?
(5)吕蒙学习以后发生了怎样的变化?看看鲁肃有什么反应?
进一步挖掘,深入文本:
分析人物性格特征:
本文没有直接描写人物的神态、动作等。 但由于人物语言个性鲜明,因而读者从人物的对话中就可以感受到人物的性格特点
结合对文中人物语言的揣摩,你看出文中人物的什么性格特点?
6、 拓展延伸:
1、文中的主要人物是谁?作者运用什么手法来突出人物的?
2、吕蒙由不学到学有所成的变化给你哪些启示?
三、学习方法总结:
读-------积累-----迁移
推荐文章:“悟”读古文。
七年级下册语文《卖油翁》教案设计 篇8
教学目标:
1、品析描写小桃树的语句,体会作者对小桃树的独特情感。
2、比较小桃树的成长和“我”的人生经历,领会小桃树的深刻内涵,学习托物言志的写法。
3、学习作者面对生活的困苦和磨难,要顽强地斗争,不懈地追求。
教学难点:学习比较阅读的方法。体会托物言志的写法。
教学方法:任务驱动法、点拨法。
学法:自主学习、合作交流相结合。
课前准备:布置学生查找作者贾平凹的资料,搜集与桃树、桃花有关的诗句,结合“阅读提示”自学课文。
课时:1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激发兴趣,导入新课
同学们,历代诗词中,题咏桃花的传世佳句多不胜数, 大家课前搜集了与桃树、桃花有关的诗词,我们欣赏一下。
桃之夭妖,灼灼(zhuó zhuó)其华。——《诗经》
雨中草色绿堪染,水上桃花红欲然。——王维
桃花一簇开无主,可爱深红映浅红。——杜甫
鸭头春水浓如染,水面桃花弄春脸。——苏轼《送别诗》 桃花乱落如红雨。——李贺《将进酒》
可以看出,古代诗人看到美丽的桃花、桃树,引发了许多人生的思索。今天我们看一下,著名作家贾平凹看到桃树、桃花时又会从中得到怎样的人生启迪呢?板书课题《一颗小桃树》。
二、出示学习目标
三、汇报自学,展示自我
1、介绍作者
贾平凹,当代著名作家。是我国当代文坛屈指可数的文学奇才,被誉为“鬼才”。1984年《腊月正月》获第三届全国优秀中篇小说奖,1987年《浮躁》获美国美孚飞马文学奖,1989年《爱的踪迹》获全国优秀散文奖,1997年《满月儿》获得首届全国优秀短篇小说奖,《废都》获法国费米娜外国文学奖,20__年《秦腔》获得第七届茅盾文学奖,20__年《古炉》获得施耐庵文学奖。
2、读准下面重点词语的字音:
马嵬坡( wéi ) 撂( liào ) 褪( tuì ) 矜持( jīn ) 忏悔( chàn )
纤纤( xiān )
点拨:可以从修辞手法使用的角度鉴赏语言,也可以通过具体的词句的品析,体会语言的魅力。
“我深深闭了柴门,伫窗坐下,看我的小桃树在风雨里哆嗦。”
(“哆嗦”一词使用拟人的手法,生动形象的写出小桃树遭受的磨难。)
“纤纤的生灵,枝条已经慌乱,桃花一片一片地落了,大半陷在泥里,三点两点地在黄水里打着旋儿。”(“慌乱”一词使用拟人手法,写出了桃花被打落在泥水里的悲惨景象。)
“它长得很委屈,是弯了头,紧抱着身子的。”
(“委屈”一词使用拟人手法,生动形象突出小桃树生活的很艰难。)
“第二天才舒开身来,瘦瘦的,黄黄的,似乎一碰,便立即会断了去。”
(细节描写,突出它的脆弱。)
“它竟然还在长着,弯弯的身子,努力撑着的枝条,已经有院墙高了。”
(“弯弯的”与“努力撑着”形成鲜明的对比,突出小桃树的坚强。)
“那瓣片儿单薄得似纸做的,没有肉的感觉,没有粉的感觉,像是患了重病的少女,苍白白的脸,又偏苦涩涩地笑着。”
(运用比喻的修辞手法,生动形象的表现了小桃树花的惨淡、柔弱,但又是那么坚强。)
“花幸好并没有立即谢去。就那么一树,孤孤地开在墙角。”
(“孤孤”一词写出了小桃树的孤独寂寞。)
“我每每看着它,却发现从未有一只蜜蜂去恋过它,一只蝴蝶去飞过它。”
(写出了小桃树遭受的冷落、不公平的待遇,让人心生怜意。)
“雨还在下着,我的小桃树千百次地俯下身去,又千百次地挣扎起来。”
(“挣扎”一词使用拟人手法,生动形象写出小桃树虽然备受打击,仍然坚强。)
“一树的桃花,一片,一片,湿得深重,像一只天鹅,眼睁睁地羽毛剥脱,变得赤裸的了,黑枯的了。”
展开全文阅读
(运用比喻的修辞手法,生动形象写出小桃树受到自然界摧残。)
“那树的顶端,高高的一枝儿上,竟还保留着一个欲绽的花苞,嫩黄的,嫩红的,在风中摇着,抖着满身的雨水,几次要掉下来了,但却没有掉下去,像风浪里航道上的指示灯,闪着时隐时现的嫩黄的光,嫩红的光。”
(运用比喻的修辞手法,将花苞比作风浪里航道上的指示灯,表现了小桃树顽强的生命力,同时也给予作者希望和信念。)
总结:
摹形着色的:“纤纤生灵”“太小”“瘦瘦的、黄黄的”“太白、太淡”“单薄”等等。———表现了它的弱小。
描写动作、神情的:“哆嗦”“弯着头,抱紧着身子”“努力撑着”“挣扎”“抖着”“摇着”“苦涩涩地笑”等等。———表现它面对逆境顽强搏斗。
2、小桃树在成长过程中经历了哪些磨难?
点拨:小桃树是在几乎被“我”忘却时破土而出的。一出世,大家都笑它,连奶奶也说它没出息。它在生长过程中被猪拱折过,险些被砍掉。它第一次开花就遭到经风雨的摧残。
3、讨论哪些地方表现了“我”对小桃树的深情?
点拨:文章一开头就饱含着作者对小桃树的一往情深:当初怀着它能给我带来幸福的希望,让它“孕育着我的梦”而种下它,所以“我”偏爱它;见到它长得纤弱,没人管它,为自己漂泊他乡忘却了它而难过;当自己生活遭到挫折,见到小桃树在风雨中挣扎,更痛苦而又无可奈何了。最后看见小桃树勇敢地与风雨搏斗,保留下一朵欲绽的花苞,“我”受到感动。
4、这篇散文借小桃树抒发了自己的情志、理想,找出最能表现作者情感倾向的句子。
点拨:啊,小桃树啊!我该怎么感激你,你到底还有一朵花呢,明日一早,你会开吗?你开的是灼灼的吗?香香的吗?我亲爱的,你那花是会开得美的,而且会孕出一个桃儿来的;我还叫你是我的梦的精灵儿,对吗?
(二)比较阅读,体会作者情感
请同学们将小桃树的生长过程和“我”的人生经历进行比较,体会作者要抒发怎样的真挚情感?21教育
1、圈点勾画出文章中表达小桃树的生长过程和“我”的人生经历的语句,然后填写表格进行比较。
小桃树 我
成长环境 生长在院子的角落里,见不到阳光,被猪拱折过,还险些被砍掉。 生长在农村,到城里后才发现自己的渺小——可以推测我最初在城里的成长环境不尽如意。
成长经历 小桃树开花时,即遭受了风雨的摧残,枝条被摇撼,花瓣一片片落下,容颜褪尽。 我满怀要轰轰烈烈地干一番事业的愿望,但却“发现我的幼稚,我的天真了”,经受这人生挫折。
面对挫折的态度 小桃树虽然遭遇不幸,它却不屈不挠,以其特有的生命力,顽强地生长着。 我的脾气一天比一天地坏了,“心境似乎是垂垂暮暮老了”。
2、“我”为什么如此爱恋它小桃树?
点拨:补充贾平凹的经历:贾平凹生于陕西的一个偏僻落后的小山村。当代青年作家。父亲是乡村教师,母亲是农民。“文~”中,家庭遭到毁灭性摧残,他沦为“可教育子女”。1972年以偶然机会进入西北大学学习汉语言文字。此后一直生活在西安,从事文学编辑兼写作。
小桃树的坎坷生长经历又和“我”的生活道路相似。小桃树寄托着“我”的梦想,也承载着“我”幼年的思想感情。
3、作者仅仅在写花吗?
点拨:作者不仅仅是在写花,也是在写自己的坎坷经历,运用托物言志的写法。不仅仅是在
4、说说最后一段的作用?
点拨:小桃树的顽强生命力看到了希望,坚定了信念。尽管经历了生活的磨难,但是,坚信不屈不挠的奋斗,定会创造美好的未来,实现美好的理想。是本文的主旨所在。
(三)合作交流,理解文章写法
1、本文的线索是什么?
点拨:一明一暗两条线索:
明线是小桃树的经历:桃核儿埋在角落里——萌芽(嫩绿)——长到二尺来高(瘦,黄,没人理会)——有院墙高了(被猪拱折,讨人嫌,被遗忘,奶奶照顾)——开花(弱小,遭大雨,花零落,挣扎)——高高的一枝上保留着一个欲绽的花苞。
暗线是我的经历:“我”出生在偏僻落后的山村小院,从小有梦想——离家出山,进城读书,感到自己渺小,但想干一番事业——长大成人后,方知人世复杂,社会复杂,感到自己太幼稚、太天真了,遭受种.种磨难——像小桃树一样,我心里“到底还有一朵花呢。”对理想对幸福的追求更加坚定了。
五、课堂小结
同学们,这是一篇状物抒情、托物言志的散文。描写了一棵在逆境中诞生,在逆境中成长的小桃树,历经风雨仍顽强生存,赞颂了与命运抗争的顽强精神。借小桃树揭示了 生活的哲理:不屈不挠的奋斗,定会战胜磨难,创造出美好的未来。让我们的“小桃树”开出灿烂的桃花。
六、布置作业
1、搜集并默写描写桃花的古诗词名句。
2、课外阅读贾平凹的散文《丑石》。
板书设计:
我的小桃树
小桃树:(明) 饱受风雨 险遭砍伐 冷落挣扎
我:(暗) 孩提存着梦想 进城感到渺小 长大发现幼稚
托物言志
七年级下册语文《卖油翁》教案设计 篇9
1.结合小说的文体特
征,从情节入手,深入细节,欣赏人物形象。
2.深入体会文中“台阶”的含义,把握小说的主题。
3.感受父亲性格中艰苦创业的精神和坚韧不拔的毅力,培养对待人生的正确态度。
一、导入新课
播放《农村老父亲》导学视频。
同学们,看到画面中那一张张刻有岁月印痕的沧桑面容,那一双双充满期待的眼眸,我们仿佛看到了困顿前行中的父辈们坚强的身影,今天我们将学习李森祥的《台阶》,它将为我们生动展现父辈们的现实生活画卷和深沉的艰苦创业精神。
二、教学新课
目标导学一:自读指导,根据文体特征把握文章内容
1.请同学们迅速阅读文本,分析本文与前两篇课文的差异,明确本文文体。
明确:本文是一篇小说。前两篇文章都是叙事写人散文,围绕中心事件叙述零散事件,详略得当,表现文本的思想感情。本文乍然一看,以第一人称叙事,语气似散文一样自然亲和,极似叙事性散文,但仔细分析,文中所叙人事皆围绕“台阶”这一主题有一个发展过程,主题寓于情节之中,因此本文是一篇小说。
2.请说说本文围绕什么展开故事情节,并根据小说文体特征,按照“开端—发展—高潮—结局”四个部分,给课文划分层次,把握文章内容。
明确:小说以浙东乡村为背景,围绕“父亲要造一栋有高台阶的新屋”展开情节。
文章结构层次
开端
(1—9段)
第一层
父亲年轻时造了三级青石台阶,青石台阶承载了普通农家的平凡生活。
第二层
父亲立志造高台阶新屋,含蓄表达父亲的朴实追求。
发展
(10—16段)
第一层
讲述父亲艰辛、漫长、执着的准备工作。
第二层
描述父亲在酷暑严寒中的辛苦工作,表现其造屋的坚强意志。
高潮
(17—24段)
第一层
描述父亲造新屋的过程。
第二层
描述父亲在霜冷露重的深秋早晨为修台阶做准备。
第三层
描述父亲在热烈的鞭炮声中既高兴又尴尬的表现。
第四层
描述父亲将老屋三块青石板撬来,当作新台阶基石,修成九级台阶。
结尾
(25—32段)
第一层
讲述搬进新屋后,父亲坐在新台阶层,却感觉不自在。
第二层
描述父亲挑水上台阶闪了腰。
第三层
讲述父亲失去了往日生机,感慨自己的衰老。
3.请根据已分析的结构内容,用一段简练的文字概述本文内容。
明确:父亲总是觉得自家的台阶低,对别人家的高台阶总是羡慕不已。在他家乡有这样一种说法“台阶高,屋主人的地位就相应高”。因此父亲不甘低人一等,立下宏愿,也要造一栋有高台阶的新屋。父亲吃苦耐劳,经过漫长的准备,终于造起了有九级台阶的新屋。父亲一辈子的心愿得以实现,喜上心头,但是心愿已了的父亲却觉得坐在新台阶上不自在,挑水又闪了腰,恍然觉得自己年岁已大,多了种莫名的失落感。
目标导学二:细读文章,分析人物形象
在故事发展的过程中,父亲的形象始终贯穿于各个情节之中,请同学们细读课文,找出文中体现“父亲形象”的语句,并作适当分析。
(1)父亲一下子背了三趟,还没觉得花了太大的力气。只是那一来一去的许多山路,磨破了他一双麻筋草鞋,父亲感到太可惜。
明确:从背石板的描写中,可看到父亲强健有力的形象,不关心自己的身体,反而可惜磨坏了草鞋,也凸显出了一个勤俭的老实人形象。
(2)我想一步跳到门槛上,但摔了一大跤。父亲拍拍我后脑勺说,这样是会吃苦头的!
明确:文章描写“我”与父亲关系的语句不多,但就此一句中便能体会到父亲对“我”的爱,凸显出一位慈父形象。
(3)父亲的这双脚是洗不干净的,他一般都去凼里洗,拖着一双湿了的草鞋唿嗒唿嗒地走回来。大概到了过年,父亲才在家里洗一次脚。
明确:父亲由于长年从事劳作,脚上积了许多沙泥,表现出父亲的创业艰苦,“唿嗒唿嗒地走回来”不仅是带水草鞋的厚重,也是他脚步的厚重,这里以细节描写刻画出一位踏实的劳动者形象。
(4)他今天从地里捡回一块砖,明天可能又捡进一片瓦,再就是往一个黑瓦罐里塞角票。虽然这些都很微不足道,但他做得很认真。
明确:虽然一无所有,但是知道积少成多的道理,两个“捡”字与一个“塞”字,是无数个日月重复的动作,父亲是一名以坚韧不拔的毅力创业的朴实者形象。
(5)父亲坐在绿荫里,能看见别人家高高的台阶,那里栽着几棵柳树,柳树枝老是摇来摇去,却摇不散父亲那专注的目光。
明确:父亲专注的目光,表达了他的决心。他有志气,不甘人后,要自立于受人尊敬的行列,有长远的目标,丝毫不会动摇。
(6)许多纸筒落在父亲的头上肩膀上,父亲的两手没处放似的,抄着不是,贴在胯骨上也不是。他仿佛觉得有许多目光在望他,就尽力把胸挺得高些,无奈,他的背是驼惯了的,胸无法挺得高。因而,父亲明明该高兴,却露出些尴尬的笑。
明确:这一系列动作描写,看似写出了一个滑稽的形象,实际上是写出了父亲骨子中深藏的朴实与安分,他所追求的“形式地位”得到了,然而骨子中的低调朴实却又让他显得局促不安。
分析总结:父亲是一个非常要强的农民。他有志气,不甘人后,他要自立于受人尊重的行列,他有长远的生活目标,他有愚公移山的精神和坚韧不拔的毅力。父亲也是老实厚道的农民。他用辛勤的劳动兴家立业,不怕辛苦,身上有着中国传统农民所特有的谦卑。
目标导学三:揭示“台阶”意义,深刻理解主题
“台阶”既是本文的题目,也是本文的线索,父亲的一生,也凝聚在小小的台阶上。请同学们根据自己的理解,说说“台阶”在文中的含义。
1.“三级台阶”意味着什么?请结合文本分析。
“三级台阶”是父亲从很远的山上背下的三块青石板,每块三百来斤重,垒成三级青石台阶。父亲为此感到十分自豪。平时,母亲一边坐在门槛上干活,一边看“我”在青石台阶上玩耍,父亲累了,就在青石板上休息,因此,“三级台阶”承载着一家人的平静和睦生活。
2.“高高的台阶”对父亲来说意味着什么?
“高高的台阶”对父亲来说,是人生的目标,是赢得一定地位的象征。正是如此,他才不惜一砖一瓦地积累材料,呆呆地望着别人的高台阶出神。“高高的台阶”也是血肉之躯的父亲战胜严寒酷暑、疲惫困苦的精神动力,更是父亲终日劳碌、坚忍执着的力量源泉。
3.“九级台阶”建成之后,对于父亲有着怎样的意义?
一个普通农民,省吃俭用、辛苦劳碌半生,终于建起一栋中意的房屋,这是人生莫大的幸福。“九级台阶”,是父亲的人生杰作,他当天就坐在一级上抽烟,这看起来不经意的一坐,却是半生的渴望。然而“九级台阶”的建成并没有让他真正感到了地位的提升,骨子中的朴实反而让他觉得十分不自在,不止如此,当这的愿望达成之后,他便不复人生目标,很快失落了,这个不服老的人,真的老了。
目标导学四:读懂结局,升华情感
父亲经过了日积月累的努力,终于筑起了“九级台阶”,倘若文章就此带着父亲的幸福戛然而止,那不过,但作者却延续笔力,写出了父亲的失落,更以“怎么了呢,父亲老了”结尾,虽不是悲剧,但却如同有悲剧一般的力量令人哀伤。对于作者如此结尾,请你谈谈自己的理解。
参考素材:在中国乡村,一个父亲的使命也就那么多,或造一间屋,或为子女成家立业,然后他就迅速衰老,并且再也不被人关注,“我”只是为他们的最终命运而惋惜,这几乎是乡村农民最为真实的一个结尾。
明确:即便是在农村人心中,也同时藏着物质的梦想与精神的梦想,但是物质生活的改善与精神生活的改善并不是同步的,作者也许正是窥见了这一点,才安排如此结局。
拓展:在生活中去认识你的父亲,去关怀和爱戴自己的父亲。
三、板书设计
台阶——父亲——
(线索)(劳动人民)执着吃苦耐劳
勤劳朴实
善良敦厚
有志气有理想
谦卑坚韧不拔 写作特色细节描写
对比手法
详略得当
七年级下册语文《卖油翁》教案设计 篇10
[整体设想]:
《最后一课》这篇小说一直被人们誉为世界文学宝库中的一颗璀璨的明珠。小说将普法战争这一重大社会历史题材浓缩在一所小学最后一堂法语课的场景里,谱写了一曲悲壮昂扬的爱国主义颂歌,创造了短篇小说艺术的典范,为世界人民广泛传诵。第一课时主要引导学生体会文中强烈的爱国主义情感,第二课时着重探讨小说的艺术特色,本课为第一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1、结合小说背景理解“最后一课”的含义。
2、分析小弗郎士和韩麦尔先生是怎样的人,从而感受法国人民在亡国之际的强烈的爱国情感 ;
3、懂得母语和国家之间的关系,树立热爱汉语、学好汉语的意识,培养自己的爱国感情。
[教学重点]:在分析人物形象过程中体会法国人民的爱国情感。
[教学难点]:
1、小弗郎士的情感变化线索。
2、分析韩麦尔先生的艺术形象。
[教学方法]:
概括法讨论与点拨法
[教学准备]:挂图
[教学过程]:
一、导语设计:
一个民族有一个民族的语言一个国家有一个国家的尊严,学习、热爱民族语言,就是维护国家的尊严,是爱国的表现,失去民族语言就等于丧失国土。如果有一天,有人告诉你,你再也不能学习汉语,每天你挂在嘴边的普通话不能再用了,从今天开始你只能用日语交流,那么你会有怎样的感受感言)今天我们一起走进都德的《最后一课》,体会一下国家被占领,将要失去自己祖国语言的法国人民是什么样的感受。
二、了解作者及文体知识
1、阿尔封斯都德(1840―1897),法国十九世纪著名小说家。28岁的时候他出版了第一部长篇自传体小说《小东西》,获得巨大成功。《最后一课》是他短篇小说的代表作,这篇小说写于1873年,当时正是普法战争法国战败时期,普鲁士军队长驱直入,占领了法国的阿尔萨斯、洛林等地区。为了让当地人民永远忘记祖国,好永远统治这些地方,普鲁士政府下了一道命令:这两个州的学校,只准教德语,不准再教法语。《最后一课》就产生于这样的时代背景。
2、的体裁为短篇小说,小说三要素:人物、情节、环境。小说以塑造人物形象为主,今天我们将主要由分析人物形象入手,体会小说所要表达的情感。
三、整体感知课文,正音正字。
郝hǎo叟sǒu 懊ào悔 字帖tiè
强qiǎng迫 踱duó步 哽咽gěng yè
四、深入探讨
1、最后一课的情形和平时有什么不同吗?(可从气氛、学生、老师等角度归纳)(结合课堂实际情况,调动气氛)
其一,过去开始上课的时侯,总是“一阵喧闹”的教室,现在“一切偏安安静静的”,其二,平时严厉的老师,今天却“很温和”。其三,老师穿上了遇到重大事件才穿的漂亮的礼服。其四,后排还坐着好些镇上的人,特别是郝叟老头还翻开了一本初级读本。教室里有一种严肃的气氛。
2、在整堂课的过程中变化最大的人物是谁?(小弗郎士)
3、在最后一课中小弗郎士对什么的思想感情都发生了根本的变化?请大家结合课文具体内容从对学习,对老师、对祖国几个方面来谈小弗郎士的变化。(小组讨论)
A、小弗郎士本来是一个贪玩、不爱学习的孩子,他总是想着逃课,去找鸟窝,去溜冰,最讨厌课本,觉得它们很讨厌,带着又那么沉重。而现在他觉得它们都是他的好朋友,舍不得跟它们分手了。
B、以前他觉得韩麦尔先生是个很严厉的人,现在他称韩麦尔先生为“可怜的人”,开始理解和同情韩麦尔先生,甚至敬仰先生的人格,“觉得他从来没有这么高大”。
C、对于祖国,作为小学生的小弗郎士一开始并没有失去国土的悲痛,没有爱国的意识,看到普鲁士兵在操练还觉得比学习有意思,而在最后一堂课上他懂得侵略者的意义,懂得去仇恨普鲁士的侵略者,说他们是“坏家伙”,成长为了一个懂事成熟、热爱祖国的孩子。
4、是什么让本来贪玩的小弗郎士发生了这么大的变化呢?是他的老师韩麦尔先生的一言一行教育了他,是亡国的惨痛巨烈地震撼了他,是最后一课的典型环境感染了他,更是普鲁士侵略者对法兰西人民民族感情的无情伤害促进了他心灵深处爱国主义思想的猛醒。
5、看来韩麦尔先生对于小弗郎士的影响非常大。你认为韩麦尔先生是一
个什么样的人呢?结合具体内容来谈。(学生小组讨论)
学生谈时提醒:自己思考准备回答的同时注意倾听同学的发言,进行反驳。
教师调控为三种理解。
a、学生发言,认为韩麦尔先生
①是一个可怜的人②是一个原先不大负责的人③是一个严厉的人④是一个普通的人⑤是个温和而严肃的人⑥是一个有勇气的人⑦是一忠心耿耿的人⑧是一个爱国的人⑨是一个留下了高大形象的人……
b、教师调控,组织讨论三种“见解”。
①韩麦尔是一个普通的人②韩麦尔是一个“可怜”的人③韩麦尔是一个爱国者。
①韩麦尔先生是一个普通的人:
镇上的一位普普通通的教师。平平常常工作了40年,课堂教学的管理水平不大高。有时还“玩忽职守”“我不是常常让你们丢下功课替我浇花吗?我去钓鱼的时候,不是干脆就放你们一天假吗?
②韩麦尔先生是一个“可怜”的人:
这是他给孩子们及镇上的人上的最后一次课,明天就要永远离开这个地方。离开他工作40年的地方,离开自己的工作岗位,而且再也不能教法语了,他唯一能做的就是教一节课又一节课,恨不得把全部知识都教给我们。这个可怜的人异常的难受,他一动也不动地瞪着眼看周围的东西。脸色惨白,话也说不下去。……
③韩麦尔是一个爱国者:
换上礼服,纪念这最后一课,以表示对失去国土的敬意;对自己从前的工作态度进行了反省,对阿尔萨斯人进行了直率的批评;赞美法语,说法语是世界上最美的语言;说明语言好比打开监狱大门的钥匙;面对即将要丧失的祖国语言内心的极大悲痛,使出全身的力量写“法兰西万岁!”这两个大字。这些都足以证明韩麦尔先生对于祖国的热爱。
(在讨论中重点放在第③种“见解”。注意最后一部分,韩麦尔先生的语言、神态、动作的描写。)
最后一部分,作者从人物描写的哪些方面来刻画韩麦尔先生?
语言: “我的朋友们啊”、“我――我――”;神态: “脸色惨白”“呆在那里”;动作:转、拿、使、写、靠、做手势。写出了他对侵略者的强烈的愤恨和丧失国土给他的沉重的打击,表明他具有强烈的爱国情感。
(结合讨论,有感情的诵读韩麦尔先生的大段独白,诵读课文最后一部分,想象、描述这一精彩的特写镜头,体会其中的情感,掀起课堂教学的高潮。 )
6、最后一堂法语课上,无论是本来贪玩的小弗郎士还是原本普通的韩麦尔先生都发生了巨大的变化,作者如此深入刻画韩麦尔先生和小弗郎士的形象想要传达给读者什么样的思想感情呢?
作者借助于对最后一课的描述,深入的刻画了小弗郎士和韩麦尔先生的形象,表达了法国人民对于祖国的热爱,对于侵略者的仇恨。
五、拓展延伸
1、普鲁士侵略者为什么不让阿尔萨斯和洛林地区的人民学法语了?
因为语言是民族的标志和象征,是联系人民思想的纽带,它能使人们不忘自己的祖国,团结起来和侵略者斗争,求得民族的解放。普鲁士侵略者想
让当地人民永远忘记自己的祖国,他们好永远统治这些地方,禁止阿尔萨斯和洛林地区的人民学习自己祖国的语言,妄图用这种阴险、毒辣的手段奴役法国人民。
补充资料:在我们国家也同样出现过这样文化侵略的现象,日本占领了我国的东北三省后,为了奴役中国人民,日本人在东北强制中国人学习日语,给中国人灌输自己是日本统治下的满州人的思想,想从思想上彻底的奴役中国人,把中国人变为他们的奴隶。当然日本人的阴险用心并没有得逞,否则今天我们就不能够在这明亮的教室里学习自己祖国的语言。
2、如今,随着时代的需要学外语变成一种潮流,同学们如何看待学外语这个问题。(学习外语同样是为了爱国,知己知彼,方能百战不殆)
3、如果这最后一节法语课结束前韩麦尔先生让听课的人各讲一两句话,请你选择一个人物,根据他的个性,以他的身份写出要说的话。
六、通过今天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
学习了这篇小说,我们明白热爱祖国就应该热爱祖国的语言文字。今天我们有不少既热爱祖国又认真学好语文的好同学,但是也有个别嘴里喊着爱国,心里也想爱国,却并没有认真学好语文的同学。既然懂了这个道理,今后希望大家以更积极的热情投入到我们祖国的语言文字――汉语的学习中去。
七、布置作业:下堂课我们讨论这篇小说艺术魅力的另一个方面:艺术特色。同学们可在这方面先作思考。
板书:
最后一课
都德(法)
环境:(时代背景)普法战争,法国战败
敬仰
人物: 小弗郎士 韩麦尔先生
唤醒
贪玩、不爱学习、幼稚 普通教师、不大负责任的人
情节:变
懂事、爱学习、爱祖国 爱国志士
情感:对祖国的热爱,对侵略者的仇恨
七年级下册语文《卖油翁》教案设计 篇11
教学目标:
1.学会速读,掌握速读技巧。
2.通过训练,提高速读质量。
3.感受课文的记叙顺序,巧设悬念的手法
4.学习文中助人为乐的精神。
重点1.提高速读能力
2.感受课文的记叙顺序,巧设悬念的手法
难点:对文章中心主题的理解
一、导入新课:
课前玩飞花令,引出《驿路梨花》
二、 速读训练:
(一)介绍“速读口诀”,幻灯出示
1、老师板书解释“心专一,眼扫视,记要点,勿出声,忌回视”。
2、师生齐读,齐背。
(二)公布速读比赛规则。
1、比速度:读完举手示意,合上书本。记录自己所用时间。 阅读完后学习掌握幻灯上投影的字词
2、比效果:速读后分大组抢答故事中人物与情节的相关问题。
(三)速读开始
(四)抢答开始:
1、整个故事由好几个小故事构成,这些小故事是由一个什么问题串联在一起?
2、 围绕“小茅屋的主人是谁”这个问题,文中涉及到哪些人物?
3、 这些人物各自为小茅屋做了什么事?
4、围绕“谁是小茅屋的主人”这个问题,文中先后有三个悬念、两次误会,你能指出来吗?
5、如果按小茅屋的来历为顺序来写,事件先后顺序该怎样安排
6、课文写作顺序的好处
7、小茅屋的真正主人是谁?
8、 你从小茅屋的故事中联想到了什么?
9、请为“驿路梨花处处开”对出下联,点出文章中心
(五)小结,计分,再次温习口诀
三、课文细读
1、本文题目叫《驿路梨花》,找找看,文中关于梨花的景物描写到底有几处?分别起着什么作用?
2、题目“驿路梨花”中的“梨花”除了指自然界的梨花外,还指什么?
四、拓展思考:总有一天,梨花妹妹也远嫁了;瑶族老人也老了;我与老余也没机会回来了。岁月流转,时代变迁,小茅屋会变成怎样呢?
五、结束语:梨花不只是自然界的梨花,茅屋也不仅是茅屋。它可能是你在街头的一次热情指路,也可能是你乘公交车时给陌生人及时递上的一元硬币,更可能是你的一次倾情捐助… …不管岁月怎样流转,时代怎样变迁,雷锋精神不会老,助人为乐的精神不曾远去。让我们都化成那清香四溢的一瓣梨花,装点自己精神上的小茅屋。
七年级下册语文《卖油翁》教案设计 篇12
一、复习有关议论文的常识
1、议论文的概念:议论文是以议论为主要表达方式,通过摆事实、讲道理,直接表达自己的观点和主张的常用文体。议论文是以理服人。
2、议论文三要素及其定义:
论点:作者所持的见解(需要证明什么)
论据:用于证明论点的材料(用什么证明)
论证:运用论据证明论点的过程(怎样证明)
3、论点
论点就是作者所持的见解和主张,是文章的灵魂,是完整的陈述性判断句。一篇议论文,一般只有一个中心论点。有的议论文还围绕中心论点提出几个分论点,分论点是用来补充和证明中心论点的。
4、论据
【1】事实论据:(1)包括:有代表性确凿的事例,史实,统计数据;(2)类型:概括或具体
【2】道理论据:包括:经过实践的精辟理论、名言警句、民间谚语、公认事理等。
5、论证
【1】论证方式:分为立论和驳论两大类型。
【2】论证方法是多种多样,常见的有举例论证、道理论证、对比论证、比喻论证。
6、议论文基本结构是:提出问题(引论)——分析问题(本论)——解决问题(结论)
它又可分为两大类:一类是“横式”。以“横式”结构为主的有:
【1】“总论——分论——总论”;
【2】“总论——分论”;
【3】“分论——总论”三种。
以“纵式”结构为主的主要是层层深入式。
7、议论文语言:准确、严密、精当、概括、逻辑性强。
二、展示教学目标
1、积累生字、生词及与作者相关的文学常识;
2、在弄清有关议论文知识的基础上领会文章的思想内容;
3、学习课文在论述过程中表现中心论点的写法,与及严谨周密的论证和深入透彻的阐述;
4、领会作者对人生的价值的思考,树立对家庭、社会、国家的责任感。
三、简介写作背景
苦与乐,是人类永恒的话题。哲人志士有不少这方面的精彩论述,平常百姓也有许多深刻的思考。梁启超在“戊戌变法”失败以后,痛定思痛,站在儒家的进取精神和佛家超凡智慧的高度,写下本文,道出了自己对痛苦和快乐的理解——未尽责任是人生最大的痛苦,尽责任是人生最大的快乐。
四、揭示课题
“苦”和“乐”是意义相反的两个词,将它们放在一起,相互对比,相互反衬,加之又分别以“最”字来修饰,这样既能使论题鲜明、突出,又能深深地吸引读者。
五、作者简介
梁启超(1873—1929),字卓如,一字任甫,号任公,又号饮冰室主人、饮冰子、哀时客、中国之新民、自由斋主人。清朝光绪年间举人,中国近代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史学家、文学家。戊戌变法(百日维新)领袖之一、中国近代维新派、新法家代表人物。他倡导新文化运动,支持五四运动。其著作合编为《饮冰室合集》。
六、字词积累
1、读准字音
恩惠huì 如释shì重负 契qì约 监督dū
包揽lǎn 悲天悯mǐn人卸xiè却què 排解jiě 循xún环
2、多音字
luò落日 děi 觉得
luō落落大方 dé心安理得
落 là丢三落四 得 de办得到
Lào落枕
3、学习词语
达观dá guān对不如意的事情看得开。
契约qì yuē指双方或多方共同协议订立的条款、文书。
如释重负rú shì zhòng fù释:放下;重负:重担子。象放下重担那样轻松。形容紧张心情过去以后的的轻松愉快。
海阔天空hǎi kuò tiān kōng象大海一样辽阔,象天空一样无边无际。形容大自然的广阔。比喻言谈议论等漫无边际,没有中心。
心安理得xīn ān lǐ dé得:适合。自以为做的事情合乎道理,心里很坦然。
悲天悯人bēi tiān mǐn rén悲天:哀叹时世;悯人:怜惜众人。指哀叹时世的艰难,怜惜人们的痛苦。
仁人志士rén rén zhì shì原指仁爱而有节操,能为正义牺牲生命的人。现在泛指爱国而为革命事业出力的人。
无入而不自得wú rù ér bú zì dé君子无论到了什么境地都可以安然自得。
任重而道远rèn zhòng ér dào yuǎn任:负担;道:路途。担子很重,路很远。比喻责任重大,道路又遥远,要经历长期的奋斗。
七、分析结构
第一部分(1——3):论述未尽责任是人生最大的痛苦。
第二部分(4):论述尽责任是人生最大的快乐。
第三部分(5——6):论述人生应勇于负责,而不能逃避责任。
八、问题探究
1、作者是怎样论述“身上背着一种未尽的责任”是“最苦”的?
明确:作者先以环环相扣的设问句否定人生最大的苦痛是贫、失意、老、死;然后提出人生最大的苦痛是身上背着一种未尽的责任。
2、分析“人若能知足,虽贫不苦;若能安分(不多作分外希望),虽然失意不苦;老、死乃人生难免的事,达观的人看得很平常,也不算什么苦。”这句话的表达作用。
明确:用设问句的形式,既引起了读者的注意,又能让读者沿着作者的写作思路思考。
3、分析“不独是对于一个人如此,就是对于家庭、对于社会、对于国家,乃至对于自己,都是如此。”这句话的表达作用。
明确:作者将负责任的情况延展到对家庭、社会、国家乃至自己,使论说更加深入。
4、由“一日”到“一生”强多了什么内容?
明确:采用层层递进的方式,论说了责任未尽带来的苦痛无法排解。
5、“翻过来看,什么事最快乐呢?自然责任完了,算是人生第一件乐事。古语说得好:‘如释重负';俗语亦说是: ‘心上一块石头落了地'”这里引用古语、俗语有什么作用?
明确:引用古语、俗语形象生动地论证了尽责任之后轻松愉快的心情和快乐自由的境界,浅显易懂,趣味横生,大大增强了文章的感染力。
6、“人生须知道有负责任的苦处,才能知道有尽责任的乐处。这种苦乐循环,便是这有活力的人间一种趣味。”这里讲了苦与乐的什么关系?
明确:人责任尽完时的快乐程度取决于负责的日子,日子越长,责任越重大,到结束时快乐的程度就越深,它们之间的关系是相辅相成的。
7、为什么说“仁人志士的忧民忧国”“诸圣诸佛的悲天悯人”是乐而不是苦呢?
明确:作者认为“尽得大的责任,就得大快乐;尽得小的责任,就得小快乐”“日日在那里尽责任,便日日在那里得苦中真乐”。
8、如何理解加点词“卸却”“解除”的含义?
明确:“卸却”是逃躲责任,是懦弱地推卸责任。“解除”是本来有些责任,后来经过努力完成了。
9、本文标题是“最苦与最乐”,为什么在论述什么是“最苦”时用了三段(1——3段),而在论述什么是“最乐”时反而只用了一段(4段)?
明确:作者给“自然责任完了,算是人生第一乐事”这个分论点提供的论据是“从苦中得来的乐,才算是真乐”。原来作者所谈的快乐与痛苦是分不开的,或者说快乐是建立在痛苦的基础上的。正因为这样,在谈快乐的时候便必须联系到痛苦,也正因为这样,既然第一部分已经用了不少笔墨谈痛苦,那么第二部分来谈快乐就无须再多用笔墨,而只要说清快乐与痛苦的关系就行了。
九、课文小结
《最苦与最乐》是一篇论证严密的议论文,作者从责任之未尽与尽,谈人生的最苦与最乐,鼓励人们勇于负责,学习为人处世的正确态度。文章深入浅出,见解卓越,论证层次分明,引用例证恰当,论证严密,语言流畅而又凝练,读来气势雄浑,同时给人以思想品德教育——对国对民的责任感。
十、中心论点:未尽责任是人生最大的痛苦,尽责任是人生最大的快乐。
十一、拓展延伸
结合生活实际,我们该如何理解“痛苦”与“快乐”的含义呢?
明确:
【1】对苦乐的理解各有不同,有的人用一颗平常心生活,快快乐乐;(知足常乐)
【2】有的人为工作尽心尽力,取得想要的成功,也是快快乐乐;(成功之乐)
七年级下册语文《卖油翁》教案设计 篇13
教学目标:
1、体会鲁迅先生的伟大人格,了解鲁迅作为普通人的一面,理解作者由衷的爱戴之情。
2、学习作者善于撷取生活琐事来展现人物性格的写作方法。
3、学习作者用质朴平实的语言表达真情实感的写作能力。
教学重点:
学习作者浅白质朴、清新隽永的语言和善于通过生活琐事表现人物性格的写作方法。
教学难点:
1、 理解萧红笔下的鲁迅形象,体会鲁迅丰富而细腻的感情世界。
2、学习从多角度多侧面挖掘人物内涵。
教学方法:
讨论法 问题教学法
【教学过程 】:
一、课文导入
同学们,在中国现代文学史上,有这样一个人,为了疗救愚弱的国民,他弃医从文;为了揭露“吃人”的社会,他上下求索。在殖民地半殖民地社会,他是一位清醒的智者;在白色恐怖的年代,他是一位不屈的斗士。他一生致力于唤醒麻木不仁的国民,是当之无 愧的伟人。这就是鲁迅先生。对于鲁迅先生,同学们再熟悉不过了,让我们一起来回顾一下曾经学过的鲁迅的作品。
鲁迅文学中的鲁迅形象:
小时候的鲁迅 —— 天真、烂漫、充满童趣
《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社戏》
赴日本 求学时期、弃医从文的鲁迅 —— 觉悟、思想、爱国情怀
《藤野先生》
回国组织同盟会时期的鲁迅 —— 觉醒追求、执着坚定
《孔乙己》
老师启发导入:
从学过的这些文本中,同学们似乎很容易不由自主地选择“伟大”这个词来形容鲁迅,他的地位如同圣人一般高大,好像他的一言一行都充满了严肃的意味,让人只可远观,难以接近。
在今天我们要学习的《 回忆鲁迅先生》里,作者萧红就为我们呈现了一个平凡的鲁迅先生。
作者简介
萧红
二、初步感知——感悟鲁迅的普通与平凡
同学们课前也做了预习工作,下面同学们快速通读文本,感悟 萧红塑造的鲁迅形象。以小组为单位,思考一下,在这篇回忆录中,作者一共叙述了鲁迅先生哪些生活细节?
鲁迅的“笑”
鲁迅的步伐
鲁迅品评衣着
鲁迅的休息
鲁迅昼夜陪客人、加班
鲁迅谈鬼故事
海婴的问好
病种时刻伴随的小画
鲁迅最后的时刻
<讨论>你觉得哪个片段给你留下印象最深刻,为什么?
三、深入文本——感悟鲁迅平凡之中蕴含的不平凡
老师引导:
体贴、明朗的笑、幽默展现了鲁迅先生和我们一样也是拥有喜、怒、哀、乐的“普通人”。然而,如果我们细细品味细节,似乎还是能品出了异于常人的鲁迅,我们仿佛又看到了“俯首甘为孺子牛”的鲁迅。接下来我们再来品读文本,感悟一下在那些看似平凡的言行中是否蕴含着不凡之处。
现在大家将文本内容再次快速阅读,以小组为单位,展开讨论,并形成文字内容,完成“任务二”马上每一组请一位同学来汇报成果。
1:作者形神兼备地描绘了鲁迅的一些习惯动作,比如走路很轻捷,“刚抓起帽子来往头上一扣,同时左腿就伸出去了,仿佛不顾一切的走去”,这些动作表现出鲁迅先生怎样的精神?
这些动作表现出鲁迅一往无前、义无返顾的大无畏精神,画龙点睛般地勾画出一个独一无二、鲜灵生动的“活的鲁迅”。
2: 既然鲁迅先生“谁穿什么衣裳我看不见”,作者为什么要详写鲁迅先生对衣着的 品评见解?
作者意在给我们呈现一个全方位完整的鲁迅形象。“看不见”是指鲁迅先生从来不关注穿着,说明他的注意力不在此,但他却从不缺乏审美观。鲁迅先生服饰美学观的核心思想是强调和谐,这些美学观足见他独到的眼光。最后,作者借许广平之口,“周先生什么书都看”,从侧面说明了鲁迅先生知识的广博,学养的丰厚。
3:作者写鲁迅先生的休息,强调了他“翻一翻书就是休息”,表现了鲁迅先生的什么特点?
表现鲁迅先生对时间的珍惜。
4:作者详写鲁迅先生一天的时间安排,有何用意?
突出鲁迅先生与常人不同的作息习惯,说明鲁迅先生 抓紧一切时间工作,表现了他忘我奋斗的伟大情怀。
5: 作者写了一段鲁迅谈鬼的故事,有何用意?
表现鲁迅先生勇敢大胆、幽默诙谐、富有科学精神。
6: 作者写病中鲁迅先生常看的一幅木刻画,有何用意?
这明显是一幅生命的图赞,女人和飞散的头发,再加上小红花,完全是鲜活的生命。暗示鲁迅先生顽强的生命毅力。
7:文末写鲁迅生命的结束,突出“像他平日一样,工作完了,他休息了”,这是什么手法?有何用意?
作者运用讳饰手法,表现鲁迅“生命不息,工作不止”的彻底的奉献精神。表达作者的无限悲痛和怀念之情。
老师引导:(作者在写作中运用了细节描写,流露出真挚情感,除此之外,我们发现,这篇文章在语言方面有什么特点?“朴实” 接下来我们通过几段朴实的句子来分析下句子中加点词语特殊含义)
四、品味语言
联系上下文,体会加横线词语的含义
1.人家都起来了,鲁迅先生才睡下。海婴从三楼下来了,背着书包,保姆送他到学校去,经过鲁迅先生的门前,保姆总是吩咐他说:“轻一点走,轻一点走。”
第一句话,采用了对比的写法,一个“才”字突出鲁迅先生忘我的工作习惯,话虽平淡,情感却十分深挚。第二句话,主要是写保姆对海婴的吩咐,一个“总是”表现了鲁迅先生彻夜工作已经成为一种习惯,同时也是鲁迅长期不顾身体健康忘我工作的侧面表现。
展开全文阅读
2“鬼也是怕踢的,踢他一脚,就立刻变成了人。”我想,倘若是鬼常常让鲁迅先生踢踢倒是好的,因为给了他一个做人的机会。
联想到鲁迅先生战斗的一生,呐喊的一生,这里的“鬼”与“人”就都有了象征意义:这里的“鬼”是指那些品格低下,思想落后或者是立场错误的文化人,让鲁迅先生踢踢即为被鲁迅先生批评、批判,揭露其身上的劣根性,如能改正,自能改头换面,重新做人!
3.鲁迅先生以为自己好了,别人也以为鲁迅先生好了。准备冬天要庆祝鲁迅先生工作三十年。
言浅意深,词轻情重。两个“以为”,与鲁迅病情的实际相对立。鲁迅先生“以为” ,是因为他一贯的不畏惧疾病,一贯的乐观自信;别人——热爱他的人“以为”,是因为对他的身体健康抱有太强烈的期望。然而不幸的是,这都是错觉——真是悲从中来。“准备冬天要庆祝”,因为都“以为”鲁迅先生病好了;特别提到“冬天”,因为,鲁迅先生在10月17日逝世,人们的期望与残酷的现实形成了强烈的反差,使悲伤之情更深。
五、总结
主旨
这篇散文通过对鲁迅先生的笑声、走路、待人接物、读书、写作、养病、去 世等生活细节的描述,展示了伟大的鲁迅先生的平凡生活,表现了鲁迅先生的审美情趣以及魅力气质,抒发了作者对鲁迅先生的热爱和怀念之情。
2. 写作特色
(1)真挚的情感表达。作者对鲁迅的性格为人、日常生活十分了解,他时时处处都感受到鲁迅伟大的人格魅力和无私、诚挚、宽厚慈爱的长者风范。作者以女性特有的敏感细腻描写了鲁迅的生活细节,字里行间渗透着作者对鲁迅先生的爱戴、崇敬和怀念之情。
(2)淳朴的语言艺术。课文记叙了鲁迅先生的一些琐事,以朴实的语言为我们刻画了一个平易近人的鲁迅先生,充满了对鲁迅先生的崇敬和爱戴之情,
(3)生动的细节描 写。作者敏锐地捕捉了鲁迅先生的许多生 活细节,以小见大,微中传神,情真意切。
普通而平凡——平凡中蕴含不平凡
(通过细节描写塑造神韵兼备的鲁迅形象)
结束语:
感谢作家萧红,让我们结识了“走下圣坛”的鲁迅先生,也学习了作者在散文创作方面不凡的功力。有的同学一提到写作文就头疼,不知从何下笔;有的同学担心文笔不好,写不出好文章来。其实只要善于从平凡的小事中挖掘素材,有真情实感,不用华丽的辞藻,也一样能写出感人至深的文章来。希望通过本文的学习,对你的写作有所启迪。
七年级下册语文《卖油翁》教案设计 篇14
知识与技能
1.在掌握议论文知识的基础上理解文章内容。
2.学习作者凝重轻灵、简洁流畅的语言风格。
过程与方法
1.明确作者观点,理清文章脉络。
2.把握作者展开论点的论证过程,学习本文严密的论证方式。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领悟作者伟大的智慧及苦乐观,树立对他人、对社会、对自己的责任感。
重点 对人生观的思考,对责任的思考。
难点 训练严密的思维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
导入
痛苦和快乐是人类永恒的话题,那么今天,我们就来谈谈最痛苦和最快乐的事。你认为什么是最苦?什么是最乐?(谈话)刚才,我们谈了对“最苦”和“最乐”的看法,那么,还有一个人没有发言,它就是饮冰室主人--梁启超,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他的文章《最苦与最乐》,听听他认为什么是“最苦”,什么是“最乐”。
作者简介
梁启超,字卓如,号任公,别号饮冰室主人,曾参与“戊戌变法”,近代资产阶级改良主义者、学者。文风流畅、犀利、凝练。著有《饮冰室合集》。
教学过程
1.议论文小知识
(1)议论文的三要素:
论点:一篇文章只有一个中心论点,可以有分论点。论点应该鲜明、准确、概括。
论据:用来证明论点的材料,有事实论据和理论论据两种。
论证:提出问题(是什么)→分析问题(为什么)→解决问题(怎么办)
(2)常见的论证结构:a.总分总式结构 b.对照式结构 c.层进式结构 d.并列式结构
(3)常用的论证方法:举例论证、比喻论证、对比论证、道理论证。
2.解题:
题目是一个并列短语,前后两个词语意思相反,作者谈的不是一般的“苦与乐”,而是把论题集中在“最苦与最乐”上。
通读课文,回答问题。
1.人生什么事最苦?
“人生最苦的事,莫苦于身上背着一种未来的责任。”
2.人生什么事最乐?
“责任完了,算是人生第一件乐事。”
3.人们应该怎样对待责任?
应该像“君子”那样,“把这种.种责任揽在身上”“日日在那里尽责任”,而不是“将责任卸却”。
4.根据以上问题,分析课文结构。
结构:分总。
1.默读课文,把握本文严谨的思路。
(1)作者是如何提出人生最苦的事是背着一种未来的责任的?
作者先用了一串排比设问句,提出关于人生最苦的许多答案,并且一一加以否定,然后再提出自己的观点,自然贴切,水到渠成。
通过与贫穷、失意、老去、死亡进行对比,说明这些痛苦都有办法排除,而独有责任未了是无法排解的。
(2)到底什么叫责任?它的范围有多大?作者是怎样层层深入阐述的?
显而易见,欠钱没还,受恩没报,得罪人没赔礼,这都是未尽责任的表现。由此推之,对家庭、对社会、对国家,乃至于对自己,都是有责任的。接下去,作者用了三个“凡属”,概括了所有的责任。
(3)作者如何阐述“责任完了,算是人生第一件乐事”的?
作者引用了古语、俗语、孔子的话,从解除心理负担,体会有活力的人间趣味这个侧面,来论证自己的观点。
(4)作者是怎样阐述苦乐与责任之间的关系的?结论是什么?
--人因有责任而苦,尽大责得大快乐,尽小责得小快乐。你想解脱痛苦,就要尽责,想卸却责任将永远痛苦,快乐之权操在你手,苦中有乐,苦乐循环,才是人间趣味。(结论:要在尽责中寻找快乐。)
2.用精练的语言概括出作者观点。
未尽责任乃人生最大痛苦,尽责任为人生最大快乐。(或“未尽责任最苦,尽责任最乐”)
3.小组分析讨论本文的语言,看看文中运用了哪些不同的句式、哪些论证方法?有什么好处?
句式--陈述句、设问句、反问句、感叹句;肯定句、否定句;主动句、被动句等。
论证方法--举例论证、道理论证、对比论证等。
好处:虽然本文谈的是严肃的话题,但由于句式、论证方法的变化,使得文章的语言凝重却不呆滞,有一股灵动之气。
4.品味精彩语段,体会本文“语言平易,亲切,如拉家常”的特点。
①“答应人办一件事没有办,欠了人的钱没有还,受了人的恩惠没有报答,得罪了人没有赔礼,这就连这个人的面也几乎不敢见他;纵然不见他的面,睡里梦里都像有他的影子来缠着我。”
--这段话把一个人未尽责任的痛苦心情刻画得如此生动,其实是在阐述“人生最苦的事是未尽责”这一道理,这样亲切的语言,就像一个长者在与读者促膝谈心,娓娓道来,没有一点盛气凌人的说教口吻。
②“翻过来看,什么事最快乐呢?自然责任完了,算是人生第一件乐事。古语说得好,‘如释重负’;俗语亦说的是,‘心上一块石头落了地’。”
--这段话用古语、俗语形容尽责后的快乐心情,浅显易懂,趣味横生,大大增强了文章的感染力。
③阅读开头的5个设问句,体会它们的作用。
--这五个设问句环环相扣,由浅入深,层层递进,把苦乐与责任的关系阐述得有条不紊,令人信服。同时,虽然本文谈的是严肃的话题,但由于设问句的运用,使得文章的语言凝重却不呆滞,有一股灵动之气。
④曾子还说哩
--叙述语气,带上了语气助词“哩”。使原本凝重的语气变得轻灵。
第一部分(1~3):论述“未尽责任是人生最大的痛苦”。
第二部分(4):论述“尽责任是人生最大的快乐”。
第三部分(5~6):论述人应当勇于尽责任,而不应当逃避责任。
1.论证思路严谨。
2.语言庄重、灵动、流畅、简洁。
最苦与最乐
最苦--未尽责任最乐--尽责任人生应尽责而不应避责
教学反思
这是一篇议论文,结合本节课的教学目标,我主要是通过论点把握、语言分析、拓展练习几步来完成教学的。首先通过阅读课文,理解梁启超提出的“最苦”与“最乐”的观点分别是什么,然后结合标题分析本文的中心论点应该是有“最苦”与“最乐”,并从中指导学生对论点的归纳。之后从议论文的三个要素进行了分析,教会学生如何提炼论点,分析材料。然后是对议论文语言的分析,找寻课文中的具体语句体会梁启超语言的流畅、严密、简洁、亲切等特点。
七年级下册语文《卖油翁》教案设计 篇15
【导学目标】
1.体会文本伏笔手法运用的精妙。
2.分析人物形象,感悟人性伟大。
3.找出文中的伏笔和照应之处。
4.感受小姑娘崇高的品质,进而体会人性之伟大。
【课时计划】1课时
教法指导:
1.自主学习让学生围绕“自学互研”中的知识点进行自主学习。
(1)学生带着导学目标,认真阅读课文及相关参考资料,捕捉课文中的关键段落、句子、词语,尽量独立完成步骤二中的思考题,准备展示交流。
(2)记录疑难问题,将自主学习没有解决的问题记录下来,用于合作探究时解决。
2.合作学习
(1)每个小组派1~2名代表展示步骤二中的答案,同小组内其他成员在小组长的统一安排下合作完成步骤三中的思考题。
(2)同桌之间互相讨论,有分歧不能达成一致的,小组讨论;小组内不能达成一致的,组长记录下来,以备全班讨论时交流。
(3)全班讨论时,教师不能一下子给出答案,在学生思维的火花充分碰撞后,再点拨引导,达到启发思维的目的。
情景导入生成问题
眼睛是心灵的窗户。不管如何,时刻让你的眼睛探索到这个世界的美好才是选择,我们就应该时刻带好自己的眼睛用它们去捕捉每一个美的瞬间。不要让它们消沉下去,失去对美好世界的探索。回眸20__,中国科幻小说界最吸引眼球的作品就是这部《三体》,说到《三体》,就一定要提到作者--刘慈欣,下面我们一起来学习他的这篇有关“眼睛”的文章。
自学互研生成新知
步骤一知识梳理夯实基础
1.生难字词
(1)字音
点缀(zhuì)漫步(màn)迟钝(dùn)闲暇(xiá)
凸现(tū)拍摄(shè)蔚蓝(wèi)合拢(lǒnɡ)
(2)词义
迟钝:指反应迟缓;脑子不灵敏。
闲暇:泛指闲空没有事的时候。
不期而遇:没有约定而遇见。指意外碰见。
心有灵犀:现多比喻双方对彼此的心思都能心领神会。
天涯海角:形容极远的地方,或相隔极远。
2.作者名片
刘慈欣,大陆新生代科幻的主要代表作家,自上世纪九十年代开始发表科幻作品,曾于1999年至20__年连续五年获得科幻小说银河奖,至今发表中短篇科幻小说20余部,他的作品因宏伟大气、想象绚丽而获得广泛赞誉。
3.文体知识
科幻小说,是小说类别之一。用幻想的形式,表现人类在未来世界的物质精神文化生活和科学技术远景,其内容交织着科学事实和预见、想象。通常将“科学”“幻想”和“小说”视为其三要素。是随着近代科学技术的蓬勃发展而产生的一种文学样式。
步骤二整体感知走进文本
1.指导朗读
听范读录音,小组互读精彩片段。
2.整体感知
(1)请看标题--《带上她的眼睛》,你能设计几个怎样的问题来考考同学们?
带上她的眼睛去干嘛?(带上她的眼睛去看这个世界。)
【交流点拨】①为什么要带上她的眼睛?(带上小女孩的眼睛最后一次领略地球表面的风光。)
②为什么是最后一次呢?(因为小女孩被困在地心里面再也无法出来了。)
③为什么出不来了呢?(因为她是“落日六号”的领航员,飞船在地心出了事故,所以她被困在了地心。)
(2)将刚才同学们的回答连贯起来,写成一段话,来概括全文的主要内容。
【交流点拨】我觉得这篇课文主要讲的是“落日六号”地航飞船失事了,领航员小姑娘被困在了地心,再也无法看见地面世界,所以主任让我带上她的眼睛去度假。
步骤三精读课文探究写法
1.本文曾获得1999年第11届银河奖一等奖,其能够获奖的一个重要因素就是构思的巧妙。
【交流点拨】第2段:“是一个好像刚毕业的小姑娘”。
第43段:“飞船上的生命循环系统还可以运行50年至80年,她将在这不到10立方米的地心世界里度过自己的余生。”
写出了刚刚毕业的小姑娘,花季才刚刚开始啊,就被终身囚禁,太惨了!开头的那句“是一个好像刚毕业的小姑娘”是为后文所作的提示或暗示,这样的表现手法叫伏笔。
2.巧妙地运用伏笔与照应,可以收到虽在意料之外,却在情理之中的效果。文中像这样的伏笔还有不少,它们究竟有什么作用呢?
运用旁批法来体会其作用。课文中原有一些旁批,找出文中其他地方的伏笔和照应之处,通过旁批的方式,说说这里的伏笔和照应带给你怎样的感受。
每个同学选择自己最感兴趣的一处旁批,写出自己独特的体会或疑惑。写完之后交换看,精选最棒的一则旁批交流。邻座的同学互相观摩,看看别人是怎么写的,组长负责组织。
(1)“热,热得像--地狱。”小女孩说的这句话非常奇怪,为什么会热呢,因为太空中是很寒冷的,这不合常理。而且还说热得像地狱,这就更加难以理解了。这几处就是埋下的伏笔。
因为“飞船被裹在6000多公里厚的物质中”,“周围是温度高达5000摄氏度,压力可以把碳在一秒钟内变成金刚石的液态铁镍!”当然会热得像地狱。
(2)小女孩为什么不想让大家知道她现在的处境呢?不想让文中的“我”知道她是一个被囚禁在地心里再也出不来的人呢?
【交流点拨】小姑娘是想一个人承担这些生命中巨大的苦难,不想朋友们为她担心,这是一个懂事的小姑娘。从反面来说,这也说明这个小姑娘处境实在是太惨了,惨得连她自己都不愿意向别人提起这个事情。
(3)“呀,真美,能闻闻它吗?不,别拔下它。”这是一处伏笔,照应后文的“生命算什么,仅仅能用脆弱来描述它吗”?
【交流点拨】因为小姑娘深知自己根本就没有希望回到地面了,所以她对这些小花产生了一种同病相怜的感觉。她已经把自己当成了小花--那么脆弱,却又那么顽强。
3.同样的脆弱,同样的悲惨。小花的生命是脆弱的,小姑娘的生命同样是脆弱的。所以说,文中这么多的伏笔和照应,归根结底,都是为了表现出小姑娘的处境。小姑娘的处境怎么样?请你设想一下。
【交流点拨】同它对接,在舱门打开的一瞬间,我看到了“落日六号”内整洁的陈设。我走了进去,那个小姑娘同二十年前相比,长高了,这是在失重环境中长期生活的人的通病。她对着我微微一笑,说:“你来了。”这二十年的光阴,就在她的微微一笑中烟消云散。我带着她回到了地面,她留下的资料果然起了大作用,人类对地心世界的认识更为充分,一个崭新的纪元开始了。
步骤四总结课文拓展延伸
1.总结课文
文中的伏笔与照应,构思巧妙,引人入胜,让我们充分感受到了科幻作品的无穷魅力。希望本文的学习能够为大家打开一扇阅读科幻作品的大门,领略科幻的神奇。
【交流点拨】今天通过对科幻小说伏笔的旁批与品味,我们不仅读出了构思的精妙,也读出了科学及献身的精神。愿同学们课外读更多的佳作,在自己的作品中也能学上一招。
2.拓展延伸
平时我们接触过不少科幻小说,请展示一下这些科幻小说。
七年级下册语文《卖油翁》教案设计 篇16
教学目标
1、欣赏课文,体会小桃树的形象所寄托的感情理想并从文本中感悟生活。
2、学习本文借所写之物来抒写自己的理想、情志的写作方法。。
重点难点 体会作品情感,感悟生活内涵。
教学过程
教师主导活动 学生主体活动
一、相遇
1、课前欣赏音乐
2、许多花草树木中,哪一种你最喜爱?哪一种牵动过你的忧愁与欢乐?
3、引出课题《一棵小桃树》
二、淘金
1、自由朗读《一棵小桃树》,从文中划出描写这棵小桃树的文字,体会作者笔下的小桃树有着怎样的外形特征?
2、讨论:作者这样写的理由是什么?
3、小结:是啊,看到了这一点,我们再回过头去看作者对小桃树外形的描写,原来那是作者是用描写小桃树外形的瘦弱来突出它生命力的顽强。这是一个让我们为之感动,为之震撼的生命。作者同样被他感动着。更从小桃树身上汲取了力量,有了生活的信心。
4、从文中找句子探讨:作者与小桃树有哪些关联?作者受到什么挫折?
5、请学生用“这一棵小桃树,让我明白了……”小结感悟。
三、创造
学以致用:具体描绘记叙所写物的经历,并在记叙描写中抒发自己对所写物的感情(喜爱、厌恶、怜惜……)
四、享受 推荐与本文类似作品:《丑石》《文竹》。
学生思考
学生朗读课文并从中找相关语句体会把握。
学生把握“反衬”手法。
学生讨论,明确:小桃树是我的“化身”。
学生明确主题,畅谈感悟。
学生课后练笔。
板书设计:
托物寓意 小桃树 “我”“化身” 饱受冷落、经受风雨 生活受挫 依然坚强重拾信心与希望
教后反思:
这堂课以探讨文本主题为要旨,通过课堂预设的:这是一棵怎样的小桃树?让学生带着问题小组共同阅读文本,从文字的描述中把握文本的内涵,从文字的描述中感受作者思想情感的流淌,并由此及彼从作者的文字中体验人生、感悟人生。从课堂伊始,让学生从生活中感受自己与花草树木的情感联系,从而引出课题学生较容易接受,探讨文本时也能切中要旨,及至感悟时学生的体悟更是水到渠成。然而课堂中对于“反衬”与“对比”手法的理解太过于执着,以致于造成学生对知识点的混沌,还需斟酌。因为本身这两者没有绝对的界限分割,若要细细区分,对于学生而言有难度。
七年级下册语文《卖油翁》教案设计 篇17
教学目标:
1、学习本文善于从撷取生活琐事中去展现人物性格的写作方法。
2、体会作者多种描写手法的艺术效果。
2、体会伟人鲁迅日常生活中平易温和的性格和深厚的爱国情感、“孺子牛”般奉献精神。
教学课时:1课时
教学方法:讨论法、点拨法
教学思路:
1、整体把握——深入了解——讨论课文
2、走近鲁迅——学习鲁迅——反思自己
3、鲁迅的形象:伟大——平凡——伟大
教学过程
一、导入:
提起鲁迅,总会想起很多词语:深邃、沉重、严厉、倔强……浓黑的一字须,根根向上的头发,面目严肃冷峻,这是鲁迅通常留给我们的印象,但在日常生活中的鲁迅也是这样吗?提起鲁迅我们还会和伟大睿智联系在一起,但日常生活中的鲁迅也是不苟言笑的吗?他有没有平凡的一面?我们经常说伟大往往寓于平凡之中,这句话适用于鲁迅吗?我们是否能从他平凡生活中发掘出他伟大的一面呢?今天,让我们一起走进萧红的《回忆鲁迅先生》,一起探究一下萧红笔下的鲁迅形象。
二、默读课文,初步感知
思考:让我们一同走近鲁迅,请同学介绍你所了解的鲁迅。
三、深入研读讨论
1、请大家默读课文,总结课文共写了几个有关鲁迅的片段?可以归纳为几类?
明确:共10个6类,分别围绕外貌行动、待人接物、饮食起居、读书写作、休闲娱乐、与青年们交往6类生活场景来描写和塑造鲁迅先生的,使之具体、形象、生动。
2、哪一个片段最能打动你或者你认为写的最好?联系自身或现实生活谈谈你的认识?
(1)、外貌行动
第1个片段,概括写鲁迅先生“笑”的情态,突出其“明朗”的特点;概括写鲁迅先生“走”的情态,突出其“轻捷”的特点。
(2)、待人接物
第2个片段,具体写鲁迅先生对“我”和许广平的衣着批评一事,充分显示出鲁迅先生对待青年人既严肃批评其缺点,又不倦地给予帮助。
(3)、饮食起居
第3个片段,概括写鲁迅先生的饮食情况,喜欢北方饭菜,赞美萧红做的饭菜可口;鲁迅的胃不好。
第7个片段和青年交往中咖啡、可可、汽水之类家里都不预备,家里“饼干”,“向日葵子”;
第8个片段,鲁迅简易而两用的台灯;
第9个片段,和青年的交往,一次外出吃福建菜,海婴说菜不新鲜,全座的人都不相信,鲁迅确信孩子的判断,事实证明的确如此,说明鲁迅先生不会轻易抹杀孩子的天性。
(4)、与青年交往
第6个片段,读青年人的来稿,直至深夜
第9个片段,泡一壶红茶,和青年们一谈就一两个钟头,谈论当时中国的局势,如“伪满洲国”
(5)、休闲娱乐
第7个片段,看电影,介绍“珂勒惠支”的版画,以及史沫特烈援助当时的中国的事情;
(6)、读书工作
第4个片段,帮助瞿秋白先生校订《海上述林》,联系出版社。
第5个片段,与冯雪峰交往,支持革命,热爱祖国;
第8个片段,写先生夜间工作的情景,饱含了作者对鲁迅先生无限崇敬,感念之情.
第10个片段,详细写鲁迅先生生病的情景,概括写鲁迅先生病中笔耕不辍。
3、请就文中描写的鲁迅背影,写一段你的感悟,80字。
四、小结 :
阅读鲁迅的著作,我们可以感知作为思想家和文学家的鲁迅;今天又通过萧红的回忆,展现在我们眼前的是一个生活化真实化的鲁迅,让我们亲临到鲁迅伟大而平凡的精神,他的关心、扶持青年人和热爱祖国、支持革命是寓于平凡而真实的日常生活中的,或许正如人们所说,伟大正是寓于这种平凡之中吧,也一如他在诗歌中所说的那样:心事浩茫连广宇,于无声处听惊雷。
七年级下册语文《卖油翁》教案设计 篇18
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 引导学生整体把握课文,感知、了解本文运用具体典型的事例塑造人物形象的特点。
(2)能力目标: 引导学生体会,文章是如何抓住有表现力的语言动作进行细致生动的描写,从而表现人物的内心世界,并向课文学习人物语言动作的描写技巧。
(3)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体会邓稼先献身祖国的崇高精神,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操。
教学重点:阅读这个不寻常的故事,了解故事背后那个可敬的人,读懂故事中表现的人物的精神。
教学难点:把握文章是如何抓住有表现力的语言动作进行细致生动的描写,从而表现人物的内心世界。
教学课时:1课时
教学过程:
一、激情导入。
观看一段我国第一颗原子弹和氢弹爆炸成功的视频录像。
导语:刚才给大家展示的是我国在1964年至1975年在国防科技事业上取得的重大成就。其中最令人瞩目,也最令人奋的是原子弹与氢弹的爆炸成功。原子弹与氢弹爆炸成功打破了美苏等国的核垄断与核遏制,意味着我国国防科技事业迈上了一个新台阶,更意味着中国人任人欺凌的时代结束了!对这一转变作出了巨大贡献的,有一位长期以来鲜为人知的科学家――邓稼先。
二、简介邓稼先、作者以及文体知识。
1、介绍邓稼先、介绍作者
2、介绍文体知识
本文是一篇人物通讯。通讯,是运用叙述、描写、抒情、议论等多种手法,具体、生动、形象地反映新闻事件或典型人物的一种新闻报道形式。它是记叙文的一种,是报纸、广播电台、通讯社常用的文体。
三、检查预习
1.给加点的字注音(多媒体投影)
2.根据意思写成语(多媒体投影)
四、初步感知全文
1.概括文章内容
文章主要介绍了邓稼先从接受研制原子弹的任务,从此隐姓埋名,到研究制造原子弹、氢弹的一段经历。
2.找出最能概述邓稼先一生的句子
——这就是邓稼先!一个把自己的一生献给祖国的人。
五、合作探究
1、课文写了哪些事情,表现了邓稼先什么精神?
2.为了表现人物的这些高贵品质,作者采用了富有表现力的语言、动作描写和细节描写,请同学们跳读课文,把相关的语句划出来,并想一想,它们分别表现了人物怎样的内心世界?好在哪里?
3、放声朗读,加深体会
六、小结归纳:
1、邓稼先是中华民族核武器事业的奠基人和开拓者,是我国的“两弹元勋”。他为人真诚谦虚,朴实坦诚。他热爱自己的祖国,热爱所从事的事业,对祖国对民族鞠躬尽瘁,死而后已——他把自己的一生都献给了祖国!
2、总结人物通讯的特点:
人物通讯与一般的记叙文相比,要求所举事例绝对真实,不仅叙述故事情节,还应着重刻画人,注重刻画人物的性格特征,表现人物的思想品质。
七、拓展延伸
在中国历史上,除了像邓稼先这样伟大的科学家以外,你还知道哪些科学家,简要说说他们的事例或成就。
八、总结,提出希望
同学们,希望你们在今后的学习中,以邓稼先为榜样,树立坚定的生活目标,培养无私奉献、不怕吃苦的精神,做一个对祖国、民族有用的人。
九、布置作业
选择你最喜欢的一位科学家,为他(她)写一篇小传。
七年级下册语文《卖油翁》教案设计 篇19
本文体裁是叙事散文,语言平实自然、朴素亲切,其中所蕴含的感情需要学生通过听、读、说去分析去品味。对文章的阅读练习,《语文课程标准》就此提出如下要求:整体感知课文的大概内容,感受课文的语言所表达的思想感情,大体了解课文的思路和中心意思。
这篇课文主要通过写长妈妈的几件事,表达了对一个劳动妇女的深深的怀念之情。作者围绕中心选材,有详有略,通过对人物的刻画,很好的突出了文章的中心,并且记叙时有一定的顺序,这也是本文的重点;在写人记事的过程中,本篇运用了许多带有感情色彩的词语和句子,要注意引导学生,结合上下文,把握语句中蕴涵的感情。
综上所述,确定本文的教学目标有:
1、找出文章围绕阿长所写的事情,哪些详,哪些略。
2、分析本文刻画人物的方法。(重点)
3、理解重要语句的深刻含义。
4、作文片段练习:针对本文所学,进行作文训练。
【说教法】
1、听说读写结合法:
这是针对本文内容和语言上的特点,课堂教学中主要通过听说读来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培养学生分析问题的能力和口头表达能力,以本文所学进行作文片段练习为手段,培养学生的写作能力。
2、提示法:
学生在读书过程中遇到疑难问题,陷入迷茫时,教师在一旁给予必要的引导、点拨,从而达到解决问题的目的。
3、赏识成功教育:
学生在讨论合作,解决疑难问题过程中,适当的给予表扬鼓励,让其体会到合作与成功的喜悦,能很好的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激发学生的兴趣。
【说学法指导】
1、圈注法:
指导学生在对课文的分析中,用符号圈点出重点词、句,以助于学生对文章内容的理解。养成圈点批画的良好习惯。
2、小组合作讨论法:
通过探究、讨论,培养学生质疑解疑的能力。
【本课课型】
新授课。
【课时安排】
2课时。
【教具】
多媒体。
【说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
在鲁迅先生的散文《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里,鲁迅除了写自己的老师寿镜吾先生之外,还写到一个人,这个人是谁呢?对,是长妈妈。阿长,是鲁迅儿时的保姆。在鲁迅的童年生活中,长妈妈是一个很有影响的人物。在长妈妈去世三十年后,作者仍写此文来纪念她,可见作者对长妈妈的深厚感情。那么,长妈妈是个什么样的人呢?请看课文:阿长与《山海经》
这样设计,与以前所学知识很好的联系在一起,让知识成为一个整体。(约需1分钟)
二、板题,解题
根据预习作业,学生七嘴八舌起来介绍鲁迅,同时教师给以补充,这样充分发挥了学生的自学能力、自主能力。(约需3分钟)
三、电脑出示目标
为了加深印象,学生默读识记,约需2分钟。
四、整体感知
为了让学生,了解课文内容,把握文章结构,我设计了这样的问题:
1、文章写了长妈妈的哪些事情?各用一句话说出来。这些事表现了长妈妈是个怎样的人?
2、文章写长妈妈的事情哪些事是详写?哪些事是略写?为什么要这样安排?
题1,让学生速读课文,然后分小组讨论解决问题,并将讨论的要点批注在书上相应的位置,第一问比较简单,学生自己就可解决,第二问教师给以适当的点拨提示,比较容易。
题2,回答前两问,较容易;第三问,学生理解较难,为解决这一难点,我引导提示学生从选择材料突出中心方面来考虑,学生就比较好理解。
在这个基础上,教师小结:作者围绕中心选择了5个事例,有详有略,详写了长妈妈买《山海经》,很好的突出了中心,我们在写作文时,也应注意详略得当。通过小结,学生明白了怎样围绕中心来选材,为下面的作文练习打好基础。
这一环节中较好的培养了学生的自学能力,批注能力,同时及时对学生进行表扬鼓励,从而帮助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五、重点研读
为了更好的培养学生的精读能力,刻画人物的方法,仔细品味本文的语言。我让学生抓住重点,精读课文,因此,我从以下几个方面来引导学生阅读的:
1、全文中找出描写长妈妈品格风貌的句子,并体会所用的刻画人物的方法。
2、点研读长妈妈买《山海经》部分,进一步体会文章刻画人物的方法,把握重点语句体会蕴含的作者的感情。
第一方面,让学生速读全文,用笔勾画出你认为在刻画人物方面最精彩的语句,并做简单批注,学生独立完成,然后让学生七嘴八舌起来发言,畅所欲言,教师在一旁进行点拨提示。我着重从描写法和对比映衬法方面指导,描写法有对长妈妈进行的细节描写,语言描写和动作描写,心理描写,这一点以前训练过较为容易;对比映衬法,学生接触不多,能说到这一点较难,因此我提出几个
问题:
⑴ 文中“叔祖”的疏懒与长妈妈的热情形成了什么?突出了长妈妈对“我”的怎样的感情?
⑵ 《山海经》的模样和“宝书”形成了什么?突出了“宝”的特殊意义──视“长妈妈”给“我”买书的伟大神力为“宝”,视《山海经》的内容为“宝”,通过这一提示点拨,学生容易理解两者的“对比”关系,对这种刻画人物的方法有了了解,有完整的印象。
这时教师小结:长妈妈这一形象主要通过描写法和对比映衬法来刻画的。
这样培养了学生独立思考、自主学习的能力,以及圈点批注能力,养成了良好的学习习惯,终身受益。
解决1后,请学生找出给你印象最深的部分,有些学生可能会说长妈妈买《山海经》部分,我顺势导入第二方面,主要让学生根据上面的方法,进行小组讨论自学,质疑,教师巡回指导,点拨。指导学生通过重点语句,把握作者所蕴含的感情时,我在一旁加以提示,如⑴“当长妈妈给我买回了《山海经》之后,这又使我产生了新的敬意了,“别人不肯做,或不能做的事,她却能够做成功。她确有伟大的神力。谋害隐鼠的怨恨,从此完全消灭了”。我引导学生结合上下文,以及作者的感情变化角度来考虑,学生能较好理解。特别是文章最后一句“仁厚黑暗的地母啊,愿在你怀里永安她的魂灵!”让学生联系上文内容,加以体会。在理解这些语句蕴含的感情的基础上,让学生有感情的大声朗读,细细品味,通过读更好的体会作者对长妈妈的深深地怀念之情。
这样教师教给方法后,由学生自学,质疑,很好的培养了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
六、口头作文练习
以小组为单位,让学生选择一个自己熟悉的人物,讲述她的一二件事,看谁讲的真实生动传神。然后推举出几名学生口头作文,学生和教师围绕本节课的训练重点加以评价。这样对本课所学知识加深了理解,学会了应用,又锻炼了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一举多得。
七、教师总结
1、教师对照板书总结:这篇文章按生活的本来面目,选了5个事例,有详有略,真实而亲切地再现了鲁迅童年时与长妈妈相处的情景,通过苗写法和对比映衬法,刻画出了一个真实、生动、鲜活的普通劳动妇女--长妈妈的形象。她饶舌多事、不拘小节,有许多繁文缛节,但为人诚恳、热情、乐于助人,有着淳朴、宽厚、善良、仁慈的美德文中表达了作者对长妈妈的深切怀念之情。其词恳切,其情真切,十分感人。
2、对学生本节课的学习表现进行总结,表扬鼓励,发扬优点,克服缺点。
3、对学习方法进行总结。让学生自己站起来归纳总结,用已有的学习方法去指导今后的学习。
八、布置作业
把课堂上的口头作文,写在周记本上。
教学目标
1.认识阿长的品格风貌和作者对阿长的思想感情。
2.理清文章的思路,弄清记叙的顺序。
3.学习本文围绕中心选择材料刻画人物的方法。
4.理解重要词句的深刻含义。
教学重难点
1.认识阿长的品格风貌和作者的思想感情。
2.刻画人物的方法。
3.正确认识阿长性格中的缺点。
4.对重要语句深刻含义的理解和主题深度的把握
七年级下册语文《卖油翁》教案设计 篇20
教学目标
1快速默读课文,把握内容,体会作者感情
2理清故事情节,体味关键语句
3激起探索未知世界的兴趣,培养团结合作,勇于牺牲的精神。
教学重点
体会作者表达的颂扬之情,通过默读、重点朗读,体味关键语句,认识人类挑战自身,实现生命价值的伟大。
教学设计
板书课题并出示目标。
感知内容
检查预习“读一读,写一写”
学生默读,复述课文,理清故事情节
出示问题组:
1.本文写了什么内容?哪些细节最让你激动难忘,说给大家听
2.表达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学生边读边圈点勾画,然后四人小组互相复述故事
研读课文
1. 教师导学
学生朗读课文重点片段,在朗读中深入体会作者表达的思想
2. 合作探究
(1) 斯科特等探险队们表现出人类怎样的优秀品质?具体表现在那里?
(2) 作者为什么给失败者斯科特作传
(3) 斯科特一行人探险的意义是什么?
3. 小结
作者倾注了他的全部感情来写了这个悲剧,颂扬一种人类勇于探索的精神、为事业而献身的从高精神。他们的精神让所有人仰慕,给后人以精神的鼓舞
体验与反思
导学
斯科特等人为人类事业而献身的淙高精神是值得我们学习的,学习了这片文章对你有什么启发?联系生活实际讨论。
作业
积累字词句写一篇读书笔记。
七年级下册语文《卖油翁》教案设计 篇21
教学目标
1. 学会本课生字、新词。
2. 能通过读课文,了解表现鲁迅先生性格特点的几件事情。
3. 能联系上下文,理解含义深刻的句子。
4. 学习鲁迅先生关心爱护他人、坚信科学、勇敢无畏的精神。
教学准备
1. 搜集关于鲁迅先生的各种资料,了解鲁迅先生在我国文化界的影响和成就。
2. 找一些自己能看懂的鲁迅先生的作品来读。
教学设计
一、 初读课文,了解大意
1. 自己默读课文,给全文段落标上序号。
2. 想一想,课文讲了鲁迅先生哪几件事情。
3. 全班同学交流一下,说说写了哪几件事。
4. 自己再读一读,看哪些段落写的是一件事情。
二、逐件事学习
1. 先学到鲁迅先生家做客这件事。
①找出写这件事的相关段落。写了作者几次到 鲁迅先生家中做客?
②依次学习作者两次到鲁迅先生家中做客的不同情况。(这两次做客反映鲁迅先生同样的性格)
③理解含义深刻的句子。因为这不仅仅是性格的问题,而且还涉及鲁迅先生的思想和情感问题。
2. 学习鲁迅先生对待青年人写信的问题。
①找出文中哪几段写的这件事。
②读一读这段文字,想一想,鲁迅先生的态度和行为有什么不同。
③深入理解鲁迅先生的思想感情和性格。
④谈一谈自己的感受。
3. 学习鲁迅先生不怕鬼的故事。
①自己读课文,找出这件事的起止段落。
②自己读一读这个故事。
③用自己的语言向大家讲这个故事。
④师生一起探究鲁迅不怕鬼的原因,体会鲁迅先生的性格。
⑤师生共同理解最后一句话的意思。
三、学习课文前三段
1. 自己读课文。
2. 勾出自己认为写人物外貌写得好的地方。
3. 读一读传神的外貌描写,体会这样写的好处。
四、回顾全篇,深化认识
1. 朗读全篇课文。
2. 讨论一下,自己认识的鲁迅先生是怎样一个人。
3. 老师补充时代背景,帮助学生进一步全面认识鲁迅先生。
五、拓展应用,以读代写
1. 写一写熟悉的同学或者自己的外貌片断。
2. 念给大家听一听。
3. 师生共同评价。
七年级下册语文《卖油翁》教案设计 篇22
一、教材依据:
《伟大的悲剧》选自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语文》(人教版)七年级下册第五单元第一篇课文,是一篇节选的传记,记叙的是挪威探险家阿蒙森和英国探险家斯科特,在南极展开了一场富于戏剧性又令人心酸的角逐后,斯科特这位失败的英雄和他的队员在归途中悲壮覆没的故事,作者茨威格饱含深情地用文学的笔法,从人类征服自然的崇高悲壮精神的角度来写这一事件,读来令人感动,特别是在面对失败和死亡时斯科特探险队员表现出的那种勇敢、坦然、镇定的精神面貌,尤为震撼人心。本单元选这篇文章正是要让学生感受这种人类勇于探索的精神、为事业而献身的崇高品质和强烈的团队意识。
二、设计思路
(一)指导思想:
本单元要紧紧围绕“探险”这一中心话题来设计教学,希望能在学生内心深处埋下“上下求索”的种子,树立“敢于冒险,乐于探索”的意识,而每篇文章又具有独立的价值,我们在教学的过程中要结合文章内容进行有效地拓展深化以及对文本的解读走向深入《语文课程标准》,要求学生在语文学习中,逐步形成积极的人生观和正确的价值观,因此,我们准备借助这类文章对学生进行思想教育,能收到“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的良好效果,单元目标就设定为:
1、理解文章内容,激起学生探索奥秘的兴趣,培养敢于探险的勇气、乐于探究的精神、集体主义观念和必要时为所热爱的事业而献身的崇高精神;
2、丰富探险知识、地理知识和其他知识,提高对这类文章的阅读能力
(二)设计理念:
这是一篇感人至深的人物传记。文中人物的优秀品质,是任何一个阅读此文的人都会感触良深的。所以,教学此文,舍弃什么,都不应舍弃这一点。在教学中,要努力通过朗读品味文章语言,透过人物具体的语言、行动,揣摩人物的心理,感受人物的精神,深入地理解文题中“伟大”的含义。要做好这一点,我觉得采用重点语句圈点批注的方法,比只是让学生口头说效果会更好,印象会更深,而且对于培养学生良好的阅读习惯也会有所帮助。
(三)教材分析:
本文位置在本单元的第一篇文章,是奥地利作家茨威格的一篇传记的节选,写的是斯科特探险队历尽艰辛即将到达南极点时,却发现对手挪威的阿蒙森队已捷足先登,只好从南极绝望而归,最终悲壮覆没的故事文中处处闪耀着人类勇于探索的精神、为祖国和事业献身的精神及强烈的集体主义精神,并颂扬了斯科特诚信的绅士风度和勇于承认失败的优秀品质本文题材生动,情节引人入胜,主题令人深思,字里行间渗透着作者强烈的主观情感,读来令人感动,也让我们敬佩。
学习时要通过快速阅读梳理故事发生的整个经过和结果,把握以时间为序的写作顺序,即理清故事情节;重点是通过细读文中一些令人激动难忘的细节来理解:为什么说斯科特他们是失败的英雄,为什么这场悲剧被冠以“伟大”二字,即品味文中动人的细节,把握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难点是还要通过理解、品味文中有着强烈抒情色彩,意味深长的语句,去感悟这一出悲剧中所包含的人类崇高的精神内涵,树立正确面对失败的人生态度
(四)学情分析:
学习本文的学生,是十三四的青少年,对外界事物有着强烈的好奇心和探索欲,而探险的文章恰恰能够满足孩子们这样的心理,同时,我所执教班级的学生大部分知识面较宽,他们思维活跃,有一定的分析理解能力,对待问题有自己的见解和主张,他们对探险为主题的故事很感兴趣,然而这一时期的孩子又是懵懂的,他们对人生的意义和价值,追求中成功与失败的含义,没有清晰的认识,因此,在教学中,我们准备按照“课前预习课堂交流--深入解读文本--领悟精神内涵--升华情感--拓展延伸”等过程来进行,以期实现教学目标:
1、知识能力:掌握字词、理清故事情节,概括内容要点
2、过程方法:通过品味语言,有感情的朗读体会“伟大的悲剧”的深刻含义
3、情感态度:感受人物崇高的精神内涵,树立正确看待成败的人生观
三、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快速阅读课文,抓住主要信息,概括内容要点理清故事情节,体会“伟大的悲剧”的深刻含义
2、过程与方法:在自主合作探究中品味文中有着强烈抒情色彩、意味深长的语句,把握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
3、情感与评价:感受人物崇高的精神品质,培养团结合作、勇于牺牲的精神,树立正确面对失败的人生态度
4、教学手段的运用:多媒体课件
四、教学重点:
1、通过默读、重点朗读,体味关键语句,认识人类挑战自我,实现生命价值的伟大
2、理解斯科特一行探险的意义及作者所表达的颂扬之情
五、教学难点:
1、联系语境,理解关键语句的含义
2、体会作者的写作意旨,实现情感态度的培养和提升
六、教学准备:
1、文章篇幅较长,课前组织学生进行充分地预习
2、准备多媒体课件
七、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图片导入
1、PPT:展示南极图片,教师简介:世界最南的站--美国阿蒙森-斯科特站, 1957年1月23日建于南极点,海拔2900米。以最早到达南极点的两位著名探险家阿蒙森、斯科特的姓氏命名。在1911年底,挪威的阿蒙森和英国的斯科特就在这白雪皑皑的南极上。而奥地利作家茨威格不为胜利的阿蒙森作传,却为斯科特一行作传这是为什么呢?现在我们一起走进《伟大的悲剧》。
2、作者介绍:茨威格,探险南极展开角逐,角逐的结果斯科特一行失败告终,最后英雄的体魄留在这位出生于奥地利的犹太作家为人正直高洁,一生著作颇丰。起初,他以写诗和翻译作品作为步入文坛的“敲门砖”,一俟进入到小说领域,他那过人的文学天赋就立刻光芒夺目。同样使他蜚声文坛的传记作品更是其创作生涯中高矗的里程碑。他曾经为巴尔扎克、狄更斯、陀思妥耶夫斯基、托尔斯泰、司汤达、弗洛伊德等许多著名人士作传。他的传记不拘泥于史实,着重表现人物的性格。
《伟大的悲剧》是茨威格以斯科特为首的英国南极探险队所作的一篇传记。这篇传记是作者根据斯科特遗留下来的一些底片、电影胶卷、书信和遗书,发挥他天才的文学想像而写成的。学习和研究这篇传记作品,我们可以获得多方面的启迪和收获。
(二)快速阅读,整体感知
默读课文,从文中找出相关内容,完成表格。
时间 地点 人物及事件
1912.1.16 白色雪原
1912.1.18 南极点
1912.2.17 埃文斯死去
1912.3.2
1912.3.21 三人无法离开账篷
1912.3.29 帐篷里
1912.10.29
1912.11.12
(三)品味文章,研读语段
“他要忠实地去履行这一最冷酷无情的职责:在世界面前为另一个人完成的业绩作1.鲁迅曾说过:“悲剧就是把有价值的东西毁灭给人看。”你认为斯科特一行的南极探险“悲”在哪些方面?(学生默读课文,教师巡视,要求学生以文中的语句为依据)
明确:失败之悲:“对人类来说,第一个到达者拥有一切,第二个到达者什么也不是。”
作证之悲:“他要忠实地去履行这一最冷酷无情的职责:在世界面前为另一个人完成的业绩作证,而这一事业正是他自己所热烈追求的。”
死亡之悲:“艾文斯精神失常,死了。”“奥茨像一位英雄似的向死神走去。”“羸弱的三个人决定骄傲地在帐篷里等待死神的来临。而且始终没向世界哀叹过自己最后遭遇到的种.种苦难。”
2.这些“悲”中包含了哪些含义?(学生分小组交流,教师与学生交流)
明确:事业失败的悲伤,替人作证的悲哀,生命死亡的悲壮,世人悼念的悲痛……
3. 斯科特一行人的“伟大”之处体现在哪里?(要以文中的具体事件为依据)
明确:
(1)斯科特接受了为他人作证的任务:讲求绅士风度,主张诚信,能勇敢地承认自己的失败。体现了他人格的高尚。
(2)威尔逊博士拖着16公斤的珍贵岩石样品:对于科学研究的执着精神,英雄的气概。
(3)奥茨在暴风雪之夜离开营地:不愿拖累同伴,大无畏的牺牲精神,强烈的集体主义观念。
(4)三个人在帐篷里骄傲地等待死神的来临:勇敢无畏的牺牲精神,对于自己所从事的事业的热爱之情。
(5)斯科特在生命的最后一刻记日记:无私的爱。在生命的最后一息心中惦记的始终是别人:朋友、同伴、妻小,还有他的祖国和人民。
(6)英国国王跪下悼念这几位英雄:对英雄的崇敬之情,侧面表现斯科特一行人的伟大。
(四)品味语言,妙谈体会
1、对人类来说,第一个到达者拥有一切,第二个到者什么也不是。作者在这里要表达的是什么意思?你同意这种说法吗?(学生讨论)
(明确)作者站在斯科特的角度,表达了角逐失败后的一种极度沮丧、悲哀的心情。
2、挪威国旗“耀武扬威”“洋洋得意”地在这被人类冲破的堡垒上猎猎作响。(国旗怎么会“耀武扬威”“洋洋得意”?这里表现出斯科特内心什么样的复杂感情?
(明确)用了拟人的修辞手法,表达了斯科特和伙伴们万分痛苦、沮丧的心情。
3、斯科特接受了这项任务,他要忠实地去履行这一最冷酷无情的职责:在世界面前为另一个人完成的业绩作证,而这一事业正是他自己所热烈追求的。(斯科特为什么要接受这项为他人业绩作证的任务?他不接受不行吗?)
(明确)斯科特受英国传统文化的影响,讲求绅士风度,主张诚实、守信,坦然面对成功和失败,不能不接受这项为他人作证的任务。正因为他的这一行动,其人格才显得无比高尚,赢得人们的尊敬。
4、但是在这白雪皑皑的荒漠上,只有心中的海市蜃楼,它召来那些由于爱情、忠诚和友谊曾经同他有过联系的各种人的形象,他给所有人留下了话。(联系上下文看,“心中的海市蜃楼”是指什么?作者为什么要这样比喻?
(明确)是指斯科特在离开世界之前心中回忆的美好的往事和他对祖国、亲人和朋友的怀念。虽是美好的,却是无法实现的,所以说是”海市蜃楼”,这样写更加突出了悲剧效果,给人心灵的冲击。
5、一个人虽然在不可战胜的厄运的搏斗中毁灭自己,但他的心灵却因此变得无比高尚。所有这些在一切时代都是最伟大的悲剧。(这两句话是什么意思?在全文中起什么作用?
(明确)表达了作者对斯科特崇高品德的赞誉,意思是斯科特在与大自然的搏斗中虽然失败了,他的肉体倒下了,但是他的心灵经受了考验,变得无比的崇高。有价值的、美的毁灭当然是伟大的悲剧。这句话在全文中可作主旨句,起点题的作用。
八、结语
师:一篇好的文章会影响人的一生,同样一堂好课也会在学生的心中久久回荡,我们的课堂应该帮助学生架起通往那些闪烁着人类精神光芒的文章的桥梁,和学生一起去享受那精神的盛宴,去与那伟大的灵魂碰撞出耀眼的思维火花,在他们的成长道路上帮他们刻下永不磨灭的印记。这是我这堂课的追求,也是我平时教学过程中矢志不渝的理想。
板书设计:
伟大的悲剧
茨威格
探险事业的执着追求 死亡之悲
集体主义精神 失败之悲
诚实、守信、勇敢 作证之悲
对祖国、亲人、朋友的爱 世人之悲
九、教学反思
《伟大的悲剧》是一篇节选的传记,课文写的是斯科特探险队一行五人精疲力竭却又满怀希望地奔向南极点,却悲哀地发现挪威人已经捷足先登,只好无奈但又十分坚毅地踏上归途,最后一个个悲壮地死去。作者茨威格饱含深情地用文学的笔法,从人类征服自然的崇高悲壮精神的角度来写这一事件,读来令人感动,特别是在面对失败和死亡时斯科特探险队员表现的那种勇敢、坦然、镇定地精神面貌,尤为震撼人心。本单元选这篇文章正是要让学生感受这种人类勇于探索的精神、为事业而献身的崇高品质和强烈的团队意识。文章重点是对斯科特探险队崇高精神品质的颂扬和赞美,为了揭示这一特定事件的深刻内涵,作者在把握事实的基础上多角度、多层次地进行了生动的描述,突现悲剧的不同凡响的意义,使读者心灵受到震撼。教学过程中我想以这些震撼人心的细节为重点,引导学生走进文本,在饱含情感的文字中感受和体会斯科特队员的伟大高贵的品质,并在阅读中逐渐实现情感态度的培养和提升。 文章对斯科特五人在失败和死亡面前所表现出的坦然和勇敢进行了着力的描写,而在这方面学生的情感体验较少,理解上有一定的困难,在教学过程中应该引导学生融入课文,品味关键词句,打开学生的内心世界,从而突破这一难点,达到深刻阅读体验的目的。 这节课时努力实践这些新课程理念,充分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选择教学方法,整堂课以“情感体验”为教学主线,通过整体感知、细节品味等途径,运用朗读、讨论等方法,引导学生深入文本,感受人物心理,与高贵伟大的灵魂对话;与自己对话、与同学老师对话,在这种感受、体验、交流的课堂学习过程中逐渐提升情感态度价值观。七年级下册语文《卖油翁》教案设计 篇1
教材分析
《卖油翁》是部编版七年级语文下册第三单元最后一课,是北宋著名文学家欧阳修所写的一篇文言文。这篇文章篇幅不长,但故事生动,通过记叙卖油翁与陈尧咨的对话和卖油翁酌油的事例,说明了熟能生巧的道理。由于语文课程丰富的人文内涵对学生精神领域的影响是深广的,因此上好这篇课文,对培养学生戒骄戒躁,保持谦虚谨慎的生活作风,逐步形成良好的个性和健全的人格有着积极的意义。
学情分析 这篇文章文字浅显,较易理解。对于我班的学生来说,他们接触文言文虽然不多,但对文言文的翻译方法掌握较熟,老师基本能放手让他们进行自主翻译,老师只需强调重点字词即可,不用逐字逐句翻译。
知识与技能
1.了解先介绍人物后叙事的记叙方法2.掌握重要实词“善”、“矜”、“睨”、“颔”、“忿”“尝”等的含义。积累文言虚词“而”、“以”、“之”等。
过程与方法
1.体会作者用“小故事”讲述“大道理”的独特艺术手法
2.运用自主、合作、探究的方法翻译课文,把握中心。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感受“孰能生巧”这个道理,并在学习中加以苦练。
2.培养谦虚谨慎的学习态度。
教学重点
1、重点实词、常用虚词的意义和用法。
2、感受“熟能生巧”的道理。
教学难点 由人及己,让学生从中受到教育和启发。
教学方法 朗读法、合作探究法、讨论法、讲授法。
教学过程 (第一 学时)
一、导入新课:
1、道具:(因为找不到铜钱)一个小瓶子,口与铜钱,的方孔大小差不多、一个水瓢、一瓢水。
2.一名学生上台,把瓢里的水倒进小瓶子。
3.师:要求其他同学观察他倒的水有没有洒出来(有),谁能把他滴水不漏的倒入瓶子?
4.引入课题《卖油翁》
5.解题:卖油翁,卖油的老头,没有具体的名字。在过去几千年的封建社会中,这类能工巧匠多的不计其数,但由于他们处在社会的底层,为人所轻,不仅事迹被湮没,连名字也不可靠考。这篇课文所写的卖油翁就是其中一例。
6.作者简介: 欧阳修,字永叔,号醉翁,晚年又号六一居士,谥号文忠,唐宋八大家之一。 他在我国文学史上有着要地位,他积极培养后进。倡导写平实朴素的古文,创立了平易流畅、委曲婉转的文章风格,成为北宋文学革新运动的领袖,为北宋文学的发展做出了卓越贡献。他是一位有着多方面文学才能的作家,在散文、诗、词、史传方面自成一家,留传后世的有《六一诗话》、《欧阳文忠公文集》。唐宋八大家:韩愈、柳宗元、王安石、欧阳修、曾巩、苏洵、苏轼、苏辙。
二.初读课文,夯实基础。
1.学生自由朗读课文,并用手中的笔勾画出自己不认识的、字词。
2.播放朗读录音,要求根据自己听到的读音及停顿,给不认识的字注音,并划分朗读节奏。
3.师巡视,检查学生注音及节奏划分情况。
4.大屏幕展示拼音及节奏划分,要求学生订正。
Ppt:读准字音。
矜jīn 圃pǔ 矢shǐ
忿fèn 酌zhuó 杓sháo
遣qiǎn 颔hàn 睨nì
Ppt:把握节奏
陈/康肃公/尧咨/善射,当世无双,公/亦/以此/自矜。尝/射于家圃,有/卖油翁/释担/而立,睨之/久而不去。见其/发矢/十中八九,但/微颔之。
康肃/问曰:“汝/亦/知射乎?吾射/不亦/精乎?”翁曰:“无他,但/手熟尔。”康肃/忿然曰:“尔安/敢轻吾射?”翁曰:“以我/酌油/知之。”乃取/一葫芦/置于地,以钱/覆其口,徐/以杓/酌油沥之,自/钱孔入,而/钱不湿。因曰:“我亦/无他,惟/手熟尔。”康肃/笑而遣之。
5.齐读课文,把握节奏。
三.再读课文,理解文意。
1.分角色朗读课文。
2.小组合作,翻译课文。
3.成果展示。(学生主动翻译课文,每桌一人,要求指出自己翻译的句子涉及到的文言知识如:通假字、一词多义、古今异义、词类活用、虚词等。)
(板书)
通假字:1.尔--耳,罢。
2.杓-勺,勺子。
古今异义:
古:只是。
1.但:
今:但是,连词,表转折。
古:善于,擅长。
2.善
今:善良。
古:夸耀
3.矜
今:庄重,严肃。
古:场地(这里是将原来的意思扩大了。
4.圃
今: 菜园、果园。
古:慢慢地
5.徐
今:姓氏
一词多义:
陈康肃公尧咨善射。(动词,射箭)
1.射
吾射不亦精乎?(名词,射技)
但手熟尔。
2.尔
尔安/敢轻吾射!
词类活用:
1.汝亦知射乎?射,动词用作名词,“射技”.
2. 尔安敢轻吾射轻,形容词作动词,“轻视”。
虚词:
而:
1. 释担而立 连词 表顺承
2 .久而不去连词 表修饰
3 .而钱不湿 连词 表转折可译为“可是”
4 .康肃笑而遣之 连词 表修饰
以:
1. 公亦以 此自衿 介词 凭 、靠
2. 以 我酌油知之 介词 凭、 靠
3 .以 钱覆其口 介词 用、拿
4 .徐以 杓酌油沥之 介词 用、拿
之:
1.睨之 (代词 )代 陈康肃射箭
2.但微颔之 (代词)代陈康肃射箭十中八九
3.以我酌油知之 (代词 )代 射箭也是 凭手熟的道理
4 .以杓酌油沥之 (代词 )代 葫芦
5 . 康肃笑而遣之 (代词) 代 卖油翁
四.再读课文,准备复述。
1.学生自读课文,准备复述。
2.复述要求:1.用自己语言把故事讲给大家听。2.尽量不要看课。3.抓住人物的语言、神态、动作等关键词进行复述。
让自愿上台的学生进行倒水实验。学生上台表演,其余学生认真观察,看他们实验的效果,并作点评。
学生根据自己收集的资料介绍作者(老师强点重点及考点)
学生读课文,并进行圈点批注。
老师强点重点及考点
老师巡视学生给课文划分的节奏,并给予指导。
按通假字、一词多义、古今异义、词类活用、虚词等几类分别板书。
老师提示,并用多媒体展示。
复习虚词及常用虚词“而”“以”、’之”等的用法。
课堂小结
这节课我们通过同学们的努力,疏通了文意,积累了文言实词、虚词及通假字、一词多义、古今异义、词类活用等文言知识,夯实了基础,为我们后面的学习作好了铺垫,相信下一节课的学习会容易的多。
作业布置
1.背诵课文
2.积累文言词语
3.编课本剧
板书设计
通假字:
1.尔--耳,罢。
2.杓-勺,勺子。
古今异义:
古:只是。
1.但:
今:但是,连词,表转.善
今:善良。
古:夸耀
3.矜
今:庄重,严肃。
古:场地(这里是将原来的意思扩大了。
4.圃
今: 菜园、果园。
古:慢慢地
5.徐
今:姓氏
一词多义:
陈康肃公尧咨善射。(动词,射箭)
1.射
吾射不亦精乎?(名词,射技)
2.尔
尔安敢轻吾射!
词类活用:
1.汝亦知射乎?射,动词用作名词,“射技”.
2. 尔安敢轻吾射轻,形容词作动词,“轻视”。
虚词:
而:
1. 释担而立 连词 表顺承
2 .久而不去连词 表修饰
3 .而钱不湿 连词 表转折可译为“可是”
4 .康肃笑而遣之 连词 表修饰
以:
1. 公亦以 此自衿 介词 凭 、靠
2. 以 我酌油知之 介词 凭、 靠
3 .以 钱覆其口 介词 用、拿
4 .徐以 杓酌油沥之 介词 用、拿
之:
1.睨之 (代词 )代 陈康肃射箭
2.但微颔之 (代词)代陈康肃射箭十中八九
3.以我酌油知之 (代词 )代 射箭也是凭手熟的道理
4 .以杓酌油沥之 (代词 )代 葫芦
5 . 康肃笑而遣之 (代词) 代 卖油翁
教学反思
亮点 《卖油翁》虽然是一篇文言文,但是文字意思比较浅显,学生通过第一遍朗读便能知道文章大意。为了夯实考点和难点,我采用学生自主、合作的方式,放手给学生,着不仅夯实了基础,而且还变学生的被动为主动。学生参与的积极性高,课堂气氛活跃,感觉上课轻松了许多。
不足 因为时间关系,没能让学生自己上黑板归纳板书,且有的知识对学生不放心,讲得过细,有点画蛇添足。
再教设计
相信学生的能力,放手给学生,留点空间给学生,让学生去补白。
教学过程 (第 二学时)
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
1.表演课本剧,还原现场。
2.点评:哪一组表演的好?为什么?
二.精读课文,深层理解。
1.本文是怎样刻画人物的?
提示:○1.卖油翁看到陈尧咨射箭是怎么反应的?(用了什么描写方法)
交流点拨:睨之久而不去。见其发矢十中八九,但微颔之。(动作、神态)
○2.卖油翁对陈尧咨射箭本领是怎么评价的?
交流点拨:“无他,但/手熟尔。”
○3.卖油翁凭什么这样评价陈尧咨的射箭本领?
交流点拨:以我/酌油知之。
○4.卖油翁到底知道什么道理?
交流点拨:熟能生巧的道理。
陈尧咨对卖油翁的态度发生了哪些变化?课文是怎么刻画陈尧咨的
交流点拨:(1)当卖油翁对他射箭“但微颔之”时,陈尧咨问道:“汝亦知射乎?吾射不亦精乎?”卖油翁的反应对一个自以为是的武夫来说,显然是受到了侮辱。因此,用一个疑问句问卖油翁你也懂得射箭吗?再用一个反问句,我的射箭本领不是很高明吗?
(2)当卖油翁又说“无他,但手熟尔。”时,陈尧咨忿然曰:“尔安敢轻吾射?”。卖油翁对陈尧咨的射箭不但不加赞赏,而且还出乎意料的贬低他:“无他,但手熟尔。”一向狂妄的康肃公自然是要“忿然”的了。
(3)最后看到卖油翁的表演,不得不心服口服,“笑而遣之”。
2.从文中可以看出卖油翁是一个怎样的人?陈尧咨又是怎样的一个人?
交流点拨:卖油翁:稳重、谦虚
陈尧咨:骄傲、自负
3.这个故事发生在康肃公陈尧咨年轻时候还是年老时候?你是怎么知道的?
交流点拨:年轻时候。因为从叙事中可看出他年轻气盛。但从课文的注释中我们可以知道,康肃公是他死后朝廷给他封的号“谥号”,以示尊敬。
4.文中写了陈尧咨和卖油翁,但标题却叫《卖油翁》,干脆把标题改成《陈尧咨与卖油翁》好不好,为什么?
交流点拨:不好。因为事端是由卖油翁引起的,他如果不“释担/而立”不“睨之”“微颔”,陈尧咨就不会发问;问题又是由他解决的-----以他酌油技术的精湛平息了陈尧咨的愤怒情绪。卖油翁的酌油表演明显技高一筹,作者是详写;陈尧咨的射技,作者以“发矢十中八九”一笔带过,是略写;再者,卖油翁身怀绝技,谦虚沉着,陈尧咨却因“善射”而“以此自矜”。对比效果明显,作者很显然要突出的是卖油翁,因此,标题不能改。
三.拓展延伸
1.读了课文,你认为一个人应该如何让看待自己的长处?名言警句:天外有天,人外有人。
取人之长,补己之短。
三人行,必有我师焉。
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谦虚使人进步,骄傲使人落后。
水满自缢。
2.在学习生活中,我们应该怎样看待孰能生巧?
圈点、批注
学生谈自己的感悟
学生把自己积累的名言警句写在黑板上
从自己经历,谈孰能生巧的体会。
提示:表演者有没有把握人物语言、神态、动作等
来展示人物的精神面貌。
老师作适当点拨。
课堂小结
俗话说“三百六十行,行行出状元。”一个买油的老头,能在买油这个行业中流芳千古,这与他的功多历熟十分不开的。生活中,你看到或亲自经历的“熟能生巧”的例子?他给你的学习带来什么样的启示?在今后的学生生活中,希望你能踏实做好自己的本职工作,反复实践,争做本行业中的“状元”。
作业布置
1.片段作文,运用人物描写的方法,刻画你生活中所熟悉的人
2.预习第三单元写作训练《抓住细节》
板书设计
《卖油翁》 欧阳修
汝亦知射乎
语言 自负 略
尔安敢轻吾射
陈尧咨
神态:忿然 -----暴躁
对比 睨之
人物 神态 稳重
微颔之
卖油翁 语言:无他,但手熟尔。-------谦虚 详
动作:“取”、“置”、“覆”、“酌”、沥----动作熟练
教学反思
亮点 本节课课本剧的表演,看似有点浪费时间,其实不然。“磨刀不费砍柴工。”课本剧的表演,不单单看表面的结果,关键的是学生下去准备的过程。在准备过程中,学生不仅要熟悉课文,而且还要把人物象形展现出来,因此,功夫是做足了的,课文内容的理解那还用老师再讲吗?所以,这堂课,学生学得高兴,老师教的轻松。下课了,大家都还意犹未尽。
不足 如果课前能对学生的课本剧进行表演进行指导,课堂表演效果更好,对文中人物形象的理解更加容易。
再教设计
如果在教一遍课文,我会把更多精力放在对学生学习方法的指导上,而不是课堂上,不是走过场,而是真正的去让学生学有所获。
七年级下册语文《卖油翁》教案设计 篇2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积累常用文言词语:实词“矜”、“颔”、“释”、“忿”、“徐”、“遣”;虚词:“尔”、“以”、“但”。
能力目标:培养运用所学过的知识阅读文言文的能力,培养学生质疑探究的能力。
情感目标:感受作品中的文学形象,体会“熟能生巧”的道理。
过程与方法:诵读教学法及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
教学重点:
1、课文的朗读、背诵。
2、文言词的积累。
3、把握人物形象,体会“熟能生巧”的道理。
教学难点:
1、自主阅读文言文,自行提出并解决问题。
2、训练学生的拓展思维。
3、由人及己,让学生从中受到教育和启发。
课前准备:
教师:准备电脑课件。
学生:预习课文,查阅相关资料。
教学步骤:
一、导入新课:
同学们,今天我们要一起来学习一篇短小精悍却又耐人寻味的文言文故事--《卖油翁》。(为了使这节课的学习更为顺利、高效,我把同学们分为男生、女生两个组,在下面的学习活动中来一场较量和比赛。希望各位同学畅所欲言,帼国不让须眉,好男儿也不怕与女斗!)问:哪位同学能说出以“百”字开头,形容人的箭法非常高明的成语?(生:“百发百中”,“百步穿杨”。师:为答出的组加分)
解说:“射”是古人非常推崇的一种技能,是古人常说的六艺之一。这“六艺”指的是“礼、乐、御、射、书、数”六种学问的技能。这就难怪康肃公陈尧咨因善射而自我炫耀了。但“卖油翁”却不以为然,我们来学习这篇短文,看看这是为什么。
二、整体感知:
1、用多媒体投影全文,教师范读。(听一听)
2、男女生以抢答的形式给红色标志的字词正音,清除读音障碍。(比一比)
①矜(jīn) ②圃(pǔn) ③睨(nì) ④颔(hàn) ⑤矢(shǐ)
⑥忿(fèn) ⑦杓(sháo) ⑧酌(zhuó) ⑨沥(lì) ⑩遣(qiǎn)
3、学生自由读,整体感知课文。(读一读)
4、师生讨论朗读技巧。(议一议)
康肃:傲慢、轻篾稍快、偏高
叙述部分中速、平缓;对话部分
卖油翁:镇定沉着较慢、较低
5、播放课文flash动画,朗读录音,帮助学生把握朗读语气并理解课文大意。(学生可以小声跟读)
6、学生有感情地齐声朗读课文(要求整齐、响亮、准确、有感情、语速恰当)。(试一试)
三、精读探究
1、学生分组自主、合作、探究地研习课文,小组解决不少的问题派代表写在黑板上。(教师调动:巴尔扎克说:提出问题比解决问题更重要。会思考提问的人,将是学习的优胜者。教育家陶行知说:愚者问得笨,智者问得巧,我们快速议议,看看男、女同学哪方提的问题好,能难倒对方。)
2、全班一起先解决黑板上有关疏通文意的问题。
3、用多媒体投影重点词语,学生掌握并积累。
矜:以此自矜--自夸
颔:但微颔之--点头
但:但手熟尔(惟手熟尔)--只不过
忿:康肃忿然曰--气愤
善射--射箭
射:
汝亦知射乎--射术、射技
以此自矜--凭借
以:以我酌油知之--凭借
以钱覆其口--凭借
但手熟尔--语气词,通“耳”
尔:
尔安敢轻吾射--你
杓:以杓酌油--同“勺”,sháo
4、学生用自己的话复述课文,检查学生是否理解全文。(为复述者所在组加分)
5、小组再次探究,解决教师投影的问题(言之有理即可)。
投影:
①你认为卖油翁是一个什么样的人?(身怀绝技、谦虚稳重)
②你如何评价陈康肃这个人?(自我炫耀、趾高气扬)
③这个故事可能蕴含哪些道理?(熟能生巧、精益求精)
④这个故事给我们什么启示?(戒骄傲,勿卖弄,智者超然物外,艺无止境,学无止境,山外有山,天外有天)
四、背诵训练
1、投影背诵方法:
①在熟读的基础上背诵。
②抓住人物神态、语言、动作的关键词背。如:
康 肃 公 卖 油 翁
第一段开端:“善射”、“以此自矜”“睨之”、“但微颔之”
发展:“吾射不亦精乎?”“无他,但手熟尔”
第二段高潮:忿然酌油(技高一筹):取、覆、酌
结局:笑而遣之“我亦无他,惟手熟尔”
2、教师按背诵方法带学生一句一句背诵。
3、学生自由背诵。
4、集体背诵全文。
5、个别背诵全文(给背诵者所在组加分)
五、作者简介:
投影:欧阳修,字永叔,溢号文忠,号醉翁,著名文学家,史学家,是唐宋八大家之一。本文选自《归田录》。
唐宋八大家:韩愈、柳宗元、欧阳修、王安石、苏洵、苏轼、苏辙、曾巩。六、相关连接
投影:想一想,议一议:
①说出与“熟能生巧”相近的名言警句:如
读书百遍,其义自见。
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
……
②说出与“熟能生巧”相近的故事:如
达芬奇画蛋
……
(不拘于此答案,只要言之有理即可加分)
七、拓展延伸(课外作业)
投影:
1、卖油翁走了之后,陈康肃会怎样,写一段你所想像的内容。
2、自由组成小组,把课文改编成课本剧,课后排练,在语文活动课上表演。
3、上网查阅《卖油翁》有关学习资料,了解唐宋八大家有关资料。
七年级下册语文《卖油翁》教案设计 篇3
教学目标
1、理解诗歌内容,感受白居易同情百姓疾苦的思想感情。
2、品味描写外貌和刻画心理的诗句。
3、能有感情地朗读诗歌。
教学重点与难点:
领会人物形象,把握诗歌所表达的中心。
一、导入新课
以前大家学过欧阳修的《卖油翁》吗?讲的是什么故事?
一个弓箭手能十次有八九次能打到十环,于是就和一个卖油的老大爷吹牛,卖油的没吱声,而是拿一个大钱放在葫芦嘴上,然后用水瓢盛满一瓢油通过大钱的四方孔往葫芦里倒,结果大钱居然一点油也没沾到,此时卖油翁对那个射箭的说:“无他,但手熟尔。”
这个故事告诉我们什么道理?--熟能生巧
今天我们学习的这篇文章不再卖油了,改卖炭。
大家见过炭吗?炭有什么特点?--黑色、可取暖、可卖钱
大家基本上都是来自农村的吧?谁家里烧过炭?谁来讲讲烧炭的过程?
选木头,粗的劈成小段;挖很深的窑洞,洞上有通风口,下面有烧火口;把木头放入洞中,封口,烧火;每天晚上去看燃烧情况,控制火候,以免烧过了变灰;要烧好几天。
大家觉得这个过程艰辛吗?--艰辛
好,今天我们就来学习白居易的《卖炭翁》,一起去看看在卖炭翁身上到底发生了什么故事?
(板书:卖炭翁 白居易)
二、作者简介
白居易,字乐天,唐著名诗人,晚年自号香山居士,在诗歌上一向主张“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作”(文章应该为了反映时代而写,诗歌应该为了反映现实而作),今天我们就学习他的一首“为事”所做的诗歌--《卖炭翁》。这首叙事诗是白居易讽喻诗中杰出的诗篇。(板书:讽喻诗、叙事诗)
讽喻诗有什么特点?
特点是从不同角度揭露社会的黑暗,抨击官僚残害人民的罪行,同情被压迫的人民,是白居易最为看重的一类诗歌,是为民而作的诗歌,体现了白居易“文章合为时而著,诗歌合为事而作”的现实主义创作精神。《卖炭翁》一诗在题下用小序“苦宫市也”直接点明了本诗的讽刺目的:“宫市给人民带来了苦难”,来反映人民疾苦,揭露批判弊政。
三、介绍“宫市”
宫市为什么会给人民带来苦难呢?咱们必须了解什么是宫市。从字面上理解,宫是皇宫,市是买、采购的意思,所谓宫市,是指皇宫里需要的物品派宦官(也叫“太监”)到市场上去购买。派出去的宦官,就叫宫使,即皇帝的使者。本来,为皇宫采购物品,是由官吏负责的,但到中唐时期,宦官专权,横行无忌,连这种采购权也被他们抓去了,宦官这种角色以宫使的身份到市场上去为皇宫购买物品,还能搞公平交易吗?
我们先来读一读这篇文章,看看这个交易有多不公平?
四、分析鉴赏诗
学生齐读课文,注意读准字音。
在朗读过程中,相信大家对这首诗的内容和主题已经有了一定的了解,接下来咱们试着分析鉴赏本诗。
1、这是一首叙事诗,我们说叙事诗包括哪些要素?--时间、地点、人物、事件。
地点在哪?--宫市南门外
文中写了哪两种人?--卖炭翁,黄衣使者白衫儿。
这首叙事诗围绕着“炭”写了哪几件事?
它记叙了卖炭翁烧炭送炭以至被掠夺的经过。(板书:烧炭--运炭--抢炭)
2、那什么地方写烧炭,什么地方写卖炭送炭,什么地方写被掠夺,请同学们找出来。
3、开头一句交代卖炭翁伐薪烧炭的地点在哪里?为什么要这样交代?
地点在长安附近的终南山上。为下文埋下伏笔,说明路远,下雪天的山路必然难行。
4、 课文是怎样描写这卖炭的老头呢?谁来说一说卖炭翁长什么样?
满面尘灰烟火色,两鬓苍苍十指黑。
5、在描写人物中,这些描写叫什么描写?(板书:外貌描写)
6、这句话中,两鬓苍苍说明卖炭翁的年龄怎么样?--大
年龄大的人有什么特征?--动作慢、力气小、劳动艰辛、劳动力弱。
7、为什么这样写?
这样写形象逼真地刻画了老人悲苦的形象,表现老人烧炭的艰辛,说明炭的来之不易。
8、同学们可以想一想,在我们的生活周围,这些“两鬓苍苍”的人大都干什么呀?
休息,看电视,打太极,看孩子,做饭等,享受晚年。
9、但文中的卖炭翁却在年龄很大的时候自己砍柴烧炭,以卖炭为生。
你觉得卖炭翁的生活过得怎么样呢?(板书:艰苦)
10、你能不能用书中的一个词来形容呢?你找的真准确,可怜。(板书:可怜)
11、同学们再找一找,还有哪一句说明卖炭翁可怜?--可怜身上衣正单
找的太准确了,就是这一句,同学们,你们想一想,烧炭的季节都在什么时候呀?
--秋、冬季
那个时候天气怎样呀?--冷
在这么冷的天卖炭翁却穿一件单薄的衣裳,说明卖炭翁很?--可怜
12、看到卖炭翁的这样生活,你心里同情他吗?--同情
那么,谁能带着这种同情来读一读这三句话。
13、“可怜身上衣正单,心忧炭贱愿天寒。”一般来说,在冷天我们穿衣服很少的时候,是盼望天气怎样?--变暖和
但这时老人是什么想法?--却“愿天寒”,希望天更冷些。
为什么呢?
因为老人知道:天暖,炭就不好卖了:天寒,炭的价格就会更高一些。为了炭价高一点,他宁愿自己受冻。
那这时我们可以看出他的心理是怎样的?--纠结、矛盾、反常、艰难、酸苦、无奈。
透过这种矛盾、反常的心理,我们能够感受到老者的处境怎样?--十分艰辛。
这种矛盾反常的心理活动,深刻地揭示了卖炭老人的悲惨处境。
14、卖炭翁盼望天气寒冷一些,好让自己的炭卖一个好的价钱,终于盼来了“夜来城外一尺雪”,看样子,他一年辛劳的劳动就要换来收获的喜悦了,于是他“晓驾炭车碾冰辙”,充满希望地上路了。那这一路上老人运炭艰苦吗?
“一尺雪”说明什么?--天气很冷、雪很大,路必难行。
“碾冰辙”说明了什么?--说明炭很重,冰冻路很滑,很难走,车速必然很慢。
“晓驾炭车”、“日已高”说明什么?--路途遥远
这个运炭过程?--艰辛
“牛困人饥日已高,市南门外泥中歇。”这一句哪几个字写出了运炭的艰辛?大家用笔圈出来。
--“困”、“饥”、“歇”三个字进一步形象地、准确地写出了运炭的艰辛。由于路途遥远,行路艰难,所以到“牛困人饥日已高”的时候,才到了“市南门外”,老人疲劳、饥饿交迫,只得坐下在泥中歇息。烧炭难,运炭也难,这一车炭来得容易吗?
15、这么辛苦的运炭来卖,那么,卖炭翁卖炭得来的钱要干什么用呢?
“身上衣裳口中食”。只是想吃饱、穿暖,多么简单而又是最微薄的想法呀,这位劳动者已被剥削得身无半点积蓄,但迫于贫苦生活的压力,不得不烧炭,把解决衣食问题的全部希望寄托在“卖炭得钱”上。
16、好容易烧出一车炭、盼到一场大雪,当他“晓驾炭车碾冰辙”的时候,占据他的全部心灵的,不是埋怨下面是冰、上面是一尺雪的道路多么难走,而是盘算着那一车炭能卖多少钱,能换来多少衣和食,然而他的愿望实现了吗?
没有。从哪里可以看出?
卖炭翁总共有多少碳?--“一车炭,千余斤”
是啊,卖炭翁一斧一斧地“伐薪”,一窑一窑地“烧炭”,好不容易烧出“千余斤”,每一斤都渗透着心血,也凝聚着希望,然而他最后得到的是什么?--“半匹红纱一丈绫”
这“半匹红纱一丈绫”对于卖炭翁来说,有用吗?
好亏啊,才一点点,少得可怜。
对啊,实际是一点用处没有的,你们是学服装的,你们说说“ 半匹”“一丈”是什么感念?少之又少,与“千余斤”的炭形成强烈的反差。再说这些无用的纱、绫对卖炭翁来说,既不能充饥,又不能保暖,卖炭翁辛辛苦苦烧的一车炭就这么没有了,这是为什么呢?
因为祸从天降,他遇上了黄衣使者。在皇宫的使者面前,在皇帝的文书和敕令面前,随着那“叱牛”声,自伐薪、烧炭、愿天寒、驾炭车、碾冰辙,直到泥中歇的漫长过程中所盘算的一切、所希望的一切,全都化为泡影!
宫使夺走卖炭翁的岂只是一车炭!而是夺走了老人生活的希望,剥夺了他生活的权利。
这一切都是谁造成的?--宫市,可怕的宫市制度!
(板书:半匹红纱一丈绫--一车炭,千余斤 强烈反差)
17、请大家找出作者是怎样写出宫使的横行霸道的?又怎样表现宫使掠夺的残酷的?
“翩翩两骑来是谁?”先用设问句引出了两个人,这两个是什么样的人呢?
“黄衣使者白衫儿”。“黄衣”“白衫”说明来者的身份怎样?--有钱
有钱还抢,说明什么?--霸道、野蛮。“卖也得卖,不卖也得卖。”
“翩翩”一词写出了他们什么样的情态?
轻快敏捷而又趾高气扬、凶神恶煞的神态。
找出描写他们行动的动词,从这些动作中说明了什么?
动词有把、称、回、叱、敕、牵、系。从这些描述中,形象逼真地写出了他们仗势凌人、以强凌弱、蛮横无理的强盗行径。
“宫使驱将惜不得”,“惜不得”写出卖炭翁怎样的心态和地位?
写出了卖炭翁无可奈何、甚至绝望的心态。
他能反抗吗?
不能,只能忍气吞声,也说明他是处在受压迫受剥削的无力反抗的地位。(对比:地位悬殊)
18、这首诗揭露了“宫市”是一种极不公平的“交易”,是对劳动人民的残酷掠夺。你可以从哪些诗句感受到这一点?
“手把文书口称敕,回车叱牛牵向北。”---说明这桩买卖是强迫的。
“一车炭,千余斤,宫使驱将惜不得。半匹红纱一丈绫,系向牛头充炭直。”
---表明一车炭的价值很高,而货与款是极不等价的。
真是一个可怜的人!就这样,作者通过一步步的铺垫渲染,通过细腻的肖像、动作、心理的描写以及对比手法的运用,反映了百姓的悲惨遭遇,揭露了宫使掠夺的本质。诗中无一字谴责,但我们在字里行间能深切的体会到同情、痛恨,能触摸到诗人善良的心。
19、之前我们说道:白居易主张“诗歌合为事而作”,同学们想想看,诗人通过卖炭翁的故事想反映什么样的社会现实?
白居易作为一个正直的知识分子,他对这种现象深恶痛绝,拿起了笔,写下《卖炭翁》,通过描写一位卖炭老人的遭遇,无情而深刻地揭露了“宫市”的罪恶和社会的黑暗,批判了宫市害民的社会现象:劳动者劳而不得,统治者不劳而得,仗势欺压百姓,强行低价购买,甚至是任意勒索、疯狂的公然掠夺。中唐时宫市害民的现象,名为“宫市”,实际上是一种公开的掠夺,是一种极其残酷的剥削方式。
这篇文章写出宫市的这种弊端带给劳动人民的不幸,同时也表达了诗人对统治者的愤懑和对下层劳动人民的深切同情。卖炭翁的命运是悲惨的,因为他所处的社会决定的。而我们大家,坐在这宽敞明亮的教室里学习,不用担心自己的衣食住行,是因为我们赶上了好日子,处在新社会。所以我们要珍惜今天来之不易的生活,不要“生在福中不知福”,长大以后,为建设祖国发挥自己的作用,作一个对社会有用的人。
五、布置作业
1、用自己的话把卖炭翁的故事讲给同伴听。
一个卖炭的老翁,在终南山里一年到头地砍柴,烧炭。他满脸灰尘,完全是烟熏火燎的颜色;两鬓的头发已经斑白,十个指头却像乌炭一样黑。卖了炭得到一点钱,拿来做什么用呢?只不过是为了身上的衣裳和口中的饭食。可怜他身上的衣服破旧又单薄,但他却担心炭价太低,只盼望天气更加寒冷……
2、展开想象进行续写。
从南山中到长安,路那么遥远,又那么难行,当“市南门外泥中歇”的时候,已经是牛困人饥;如今又“回车敕牛牵向北”,把炭送进皇宫,当然牛更困,人更饥了。那么,当饿着肚子走回终南山时,又想些什么呢?他往后的日子,又怎样过法呢?请大家想象一下,口头叙述
六、板书设计
卖炭翁 白居易
讽喻诗、叙事诗
烧炭--运炭--抢炭
外貌描写:艰苦、可怜
半匹红纱一丈绫--一车炭,千余斤 强烈反差
七年级下册语文《卖油翁》教案设计 篇4
教学目标:
1.朗读感知课文
2.品味欣赏语言
3.领悟爱国情感
教学重点:
品味欣赏精彩的语句和段落,把握作者的爱国之情。
教学课时:一课时
教学设计
一、情景导入:
1. 播放歌曲《松花江上》,并课件展示美丽丰饶的东北景物图片。这节课我们一起来学习端木蕻良的《土地的誓言》。
2. 作者简介
端木蕻良(1912-1996),现代作家。辽宁省昌图县人,原名曹汉文、曹京平。中国的30年代,是动荡不安的年代,曹京平为避免国民党迫害,决定给自己起个既不被人猜疑,又让人难以模仿的笔名。于是,用了“端木”这个复姓,又把他东北家乡红高粱的别称--“红粱”移作名字。这样他的名字就成了“端木红粱”。可是,他当时身处白色恐怖之中,公开使用“红”字,很容易招来嫌疑。于是改用谐音 “端木蕻良” 。
3.字词检测
二、朗读品味:
1、 教师范读,学生思考:这是一片__的土地?用笔划出相应的语句。
学生自读,交流展示(美丽、丰饶、神秘、伟大、曾经欢笑、饱含屈辱、)
2、学生跳读,思考:作者怀着__的情感?用笔划出相应的语句。
交流展示(怀念、赞美、忧伤、愤怒、)
3、学生默读,思考:作者发出__的誓言?用笔划出相应的语句。
交流展示(誓为解放家乡而战斗到底)
4、学生朗读,进一步感受文中的感情。
5、如何理解本文的标题“土地的誓言”?
从文章来看,这誓言是作者对着土地发出的,这一标题应该理解“面对土地发出的誓言”而不是“土地自身发出的誓言”。
三、课堂小结
四、拓展延伸
赏析艾青的《我爱这土地》
五、作业布置
1、透过重重的历史帷幕,先烈们的目光默默地注视着我们,目光中充满了忧伤、关切和期望。那我们该对先烈们说些什么呢?
2、回顾历史,面对现实,你想对同学们说些什么呢?请写下来
七年级下册语文《卖油翁》教案设计 篇5
知识与技能
学习本文传神的动作描写、心理描写。
过程与方法
学习快速浏览课文,借助小标题,把握文章主要内容的方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学习航天人所具有的科学精神 ,激发民族自豪感。
重点
学习快速浏览课文,借助小标题,把握文章主要内容的方法。
难点
学习本文内容的科学性与语言的通俗化相结合的特点。
方法:速读法、自主探究法、合作交流法。
多媒体课件。
1课时
导入:
大漠长空,天高地阔,中国酒泉卫星发射中心秋色斑斓。待发的“神舟五号”载人飞船静默在发射塔架。全世界的目光,都跨洋过海穿山越岭,投注在中国西北部这片大漠深处,聚焦在广袤旷野中这巍峨耸立的塔架上。接着,我国第一位进入太空的宇航员杨利伟来为我们讲述我国第一次载人航天飞行的情况。
作者简介:
杨利伟,中国进入太空的第一人。中国人民解放军少将军衔,特级航天员。他是中国培养的第一代航天员,在中共xx大上当选为中央候补委员。杨利伟在原空军部队安全飞行1,350小时之久。20__年10月15日北京时间9时,杨利伟乘由长征二号F火箭运载的“神舟五号”飞船首次进入太空,象征着中国太空事业向前迈进一大步,起到了里程碑的作用。20__年9月15日,太空探索者协会第27届年会在北京闭幕,杨利伟被授予“列昂诺夫奖”。
“神舟五号”载人飞船是“神舟”号系列飞船之一,简称“神五”,是中国载人航天工程发射的第五艘飞船,也是中华人民共和国发射的第一艘载人航天飞船。飞船搭载航天员杨利伟于北京时间20__年10月15日在酒泉卫星发射中心发射,次日返回,降落于四子王旗着陆场。它的成功发射与返回标志着中国成为世界上第三个把人送入太空的国家。
1.快速浏览课文,把握文章的主要内容。
本文展现了我国宇航员首次太空飞行的经历。
2.根据课文的小标题,梳理宇航员的飞行 历程。
(1)我以为自己要牺牲了--起飞阶段
(2)我看到了什么--太空飞行过程中所见
(3)神秘的敲击声--太空飞行过程中所闻
(4)归途如此惊心动魄--返回阶段
1.太空一日,充满紧张和意外,阅读课文,找找看,杨利伟遇到了哪些意外情况?他当时有怎样的反应?
(1)起飞阶段:飞船共振带来的痛苦
火箭上升到三四十公里的高度时,火箭和飞船开始急剧抖动,产生共振。
--这让我感到非常痛苦。
意外出现了。共振以曲线的形式变化着,感觉越来越强烈,五脏六腑似乎都要碎了。
--我几乎无法承受,觉得自己快不行了。
(2)飞行阶段:失重、神秘的敲击声
当飞船刚刚进入轨道,处于失重状态时,百分之八九十的航天员都会产生一种“本末倒置”的错觉。这种错觉令人难受,明明朝上坐的,却感觉脑袋冲下。
--靠意志克服。
时不时出现敲击声
--自己很紧张。
(3)返回阶段:归途险象环生
右边的舷窗开始出现裂纹。
--说不恐惧那是假话……我的汗出来了……
左边的舷窗也开始出现裂纹
--我反而放心一点了。
随着一声巨响,你会感到突然减速;引导伞一开,使劲一提,会把人吓一跳;减速伞一开,又往那边一拽;主伞开时又把你 拉向另一边。每次力量都相当重,飞船晃荡得很厉害,让人不知道是怎么回事。
--对身体的冲击非常厉害。
2.杨利伟最终克服了身体和心理上的不适,出色地完成了太空飞行的任务,从中你看到了杨利伟怎样的精神品质,你有什么感想?
从中我们可以看到杨利伟坚韧,一丝不苟,心理素质好、不怕牺牲、敢于牺牲的无畏精神和拼搏勇气,正是这种精神和勇气,印证了中华民族的伟大智慧与坚毅果敢。在杨利伟身上凸显出来的中国载人航天精神,将是中华民族实现伟大复兴的征程中不可或缺的、用之不竭的精神财富。
3.杨利伟在文中说“对航天员最基本的要求是严谨”。试着在文中找一些例子,体会航天员严谨、科学的态度。
(1)那种共振持续26秒钟后,慢慢减轻。
--用准确的数字记录自己感受不适的时间,体现了航天员严谨、科学的态度。
(2)从载人飞船上看到的地球,并非呈现球状,而只是一段弧。
--体现了航天员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
(3)我曾俯瞰我们的首都北京,白天它是燕山山脉边的一片灰白,分辨不清,夜晚则呈现一片红晕。
--客观的描述,是科学态度的体现。
(4)但是,我没有看到长城。
--表现了作者客观的科学态度。
(5)在太空中,我还看到类似棉絮状的物体从舷窗外飘过,小的如米粒,大的如指甲盖,听不到什么声音,也感觉不到这些东西的任何撞击。
--细致的观察,详尽的描述。
(6)回到地面后,人们对这个神秘的声音做过许多猜测。技术人员想弄清它到底来自哪里,就用各种办法模拟它,拿着录音让我一次又一次地听,我却总是觉得不像。
--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
4.本文的描述除了科学、严谨之外,也蕴含着丰富的情感。请举例说明。
(1)就这一下,指挥大厅有人大声喊道:“快看啊,他眨眼了,利伟还活着!”所有的人都鼓掌欢呼起来。
--从语言描写中让人感受到指挥大厅中紧张的气 氛以及对航天员杨利伟的关切之情。
(2)我曾俯瞰我们的首都北京,白天它是燕山山脉边的一片灰白,分辨不清,夜晚则呈现一片红晕,那里有我的战友和亲人。
--这句话饱含深情,表现了作者对祖国的爱,对亲人战友的爱。
(3)过了几分钟,我隐约听到外面喊叫的声音,手电的光束从舷窗上模糊地透进来。我知道:他们找到飞船了,外边来人了!
--写出作者回到地面踏实而又激动的心情。
第一部分(1~17),在飞船升空过程中,共振带来的痛苦感受使“我”以为自己要牺牲了。
第二部分(18~29),在飞船上,“我”看到的事物。
第三部分(30~39),写“本末倒置” 的错觉和神秘的敲击声。
第四部分(40~47),惊心动魄的返航。
1.思路清晰,层次分明,惊险迭出。
全文运用四个小标题,按照时间顺序安排,思路清晰,层次分明,重点突出。惊险与意外交替出现,扣人心弦。
2.语言准确,生动严谨。
本文语言准确,科学性与人文性巧妙结合,生动严谨。作者运用通俗易懂的语言生动地描述了在太空中一天的所历所感,读来如身临其境;叙事的同时,又用准确严谨的语言向读者普及了航天知识。
太空一日
起飞阶段:我以为自己要牺牲了太空所见:我看到了什么太空所闻:神秘的敲击声返回阶段:归途如此惊心动魄航天精神:坚韧仔细、不怕牺牲、敢于拼搏
教后反思: 对于学生而言,太空是未知的神秘世界。因此,学生的学习积极性非常高,乐于探索细节,把握课文内容比较容易。同学们表现得都非常好。通过快速阅读,筛选主要信息,了解了这篇文章的大致内容,梳理了文章的脉络,学习了如何解读标题。本课教学的重点之一就是通过阅读课文,了解太空生活,激发学生热爱科学的热情,体会航天人的奉献精神。学生也了解了杨利伟的基本情况,感受到了他作为第一个进入太空的中国人的伟大。第一次载人航天的成功,让学生感受到民族英雄杨利伟的可贵的品质,并希望今后好好学习,多关注祖国航天事业的发展,有朝一日也可遨游太空,为祖国争光。
七年级下册语文《卖油翁》教案设计 篇6
知识与技能
理解科幻小说的特点。
过程与方法
通过快速浏览课文,理清小说脉络。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激发学生热爱科学的情感。
重点
通过快速浏览课文,理清小说脉络。
难点
领悟科幻小说中想象与现实的关系。
方法:浏览法、品评法。
总课时:1课时
导入:
“眼睛”还能被人单独带走,跟着别人去旅行?没错!这个独特的想法来自刘慈欣的科幻小说《带上她的眼睛》,今天我们就来读一读这个故事。
作者简介:
刘慈欣,大陆新生代科幻小说的主要代表作家,自上世纪九十年代开始发表科幻作品,至今发表中短篇科幻小说20余部,长篇科幻小说《魔鬼积木》《超新星纪元》《球状闪电》等4部。1999年至20__年,刘慈欣蝉联《科幻世界》杂志 读者评奖的冠军,同时,他以《流浪地球》《全频带阻塞干扰》《中国太阳》《地球大炮》等连续获得中国科幻银河奖。20__年,他以《海上高山》获东方少年科幻征文一等奖。他的作品因宏伟大气、想象绚丽而获得广泛赞誉。他想象力丰富,漫无边际,汪洋恣肆,渗透着一股对宇宙的敬畏,以及朴实直率而又尝尽沧桑的感觉。
1.科幻小说
科学幻想小说,简称科幻小说,主要描写想象的科学或技术对社会或个人的影响的虚构性文学作品。科幻小说是西方近代文学的一种新体裁。它的情节不可能发生在人们已知的世界上,但它的基础是有关人类或宇宙起源的某种设想,有关科技领域(包括假设性的科技领域)的某种虚构出来的新发现。科学与幻想是其两大特点。
2.作品简介
《带上她的眼睛》是一篇科幻小说,讲述了人类使用地层飞船深入地球内部进行探险,一艘地层飞船在航行中失事,下沉到地心,船上只剩下一名年轻的女领航员,她只能在封闭的地心渡过余生……
1.默读课文,概括本文的主要内容。
“我”在主任的要求下带着她的“眼睛”去旅行,后来偶然对她产生了好奇,继而揭开谜底,了解了她的故事。
2.快速浏览课文,寻找本文小说的线索。
明线:“我”的活动。
暗线:一名年轻的地航飞船女领航员的遭遇。
3.理清小说的层次结构。
第一部分:“我”带着她的“眼睛”去旅行。
第二部分:“我”对她产生了好奇,继而揭开谜底,了解了她的故事。
第三部分:“我”感受到“她”的心跳,“我”离“她”不会再远了。
1.读完这篇小说,谈谈你对文中的“我”和小姑娘的认识。
我:善良、富有爱心。
小姑娘:坚强勇敢、有毅力、不怕牺牲、敢于为科学献身。
2.文中多次运用心理描写,描写“我”和小姑娘的心理感受,这样写的目的是什么?
“小姑娘”在地心虽然身体被围困,心灵却是敏感的,是诗意的;而“我”在地球上,虽然身体是自由的,但内心却是封闭的,二者形成鲜明的对比,反映了人们心灵的空虚和乏味。
从而表达作者的写作意图:荒芜的心灵需要爱心、善良的灌注。
3.本文是一篇科幻小说,想象奇特,读来令人兴趣盎然。作者善用悬念,使读者充满好奇,请结合小说内容具体分析本文巧妙的构思。
(1)巧设悬念:
我要去度假,主任让我再带一双眼睛去。
--开篇设置悬念,引发读者的阅读兴趣。
我感到,她对这个世界的情感已丰富到不正常的程度。
--令读者对她奇怪的表现感到好奇。
她身处的环境常在我的脑海中出现,那封闭窄小的控制舱,奇怪的隔热太空服……
--她身处的环境不得不令人深思。
(2)前有伏笔,后有照应:
A.“这个决定对她似乎很艰难,她的双手在太空服的手套里,握在胸前,双眼半闭着,似乎认为地球在我们这次短暂的旅行后就要爆炸了……”
--这种如同生命线的联系不能长时间延续下去,飞船里中微子通信设备的能量最后耗尽,这种联系在两个月前就中断了,具体时间是在我从草原返回航天中心的途中。
B.“我太怕封闭了”
--她在地心的世界是那个活动范围不到10立方米的闷热的控制舱。
C.“看不到日出了,好想看草原的日出……”
--那个没有日出的细雨蒙蒙的草原早晨,竟是她最后看到的地面世界。
D.热,热得像……地狱。
--飞船被裹在6000多公里厚的物质 中,船外别说空气和生命,连空间都没有,周围是温度高达5000摄氏度,压力可以把碳在一秒钟内变成金刚石的液态铁镍!
……
4.科幻小说的特点是将科学与幻想结合起来,创造出一片奇妙而又合理的想象天地,请你结合具体内容分析这一特点。
(1)科学的语言。
从地层雷达的探测中得知,航行区的物质密度急剧增高,物质成分由硅酸盐类突然变为以铁镍为主的金属,物质状态也由固态变为液态。
周围是温度高达5000摄氏度,压力可以把碳在一秒钟内变成金刚石的液态铁镍!
--对地航飞行的想象涉及了一些科学知识,令人感到真实。
(2)奇特的幻想
A.传感眼镜
B.地心探险
(3)环境描写,语言优美。
(4)心理、语言描写传神,符合人物性格和身份。
5.课外阅读《带上她的眼睛》及刘慈欣的其他作品,体会科幻小说的特点。
1.巧设悬念,前后照应。
文中多处设置悬念,使情节跌宕起伏,而且前有伏笔,后有照应,吸引读者的注意力。
2.科学的语言与奇妙的幻想相结合。
课文运用科学的语言向读者讲述地心的特点,既有科普作用,也增加了文章的真实性。想象奇特但又合情合理。
带上她的眼睛
开端:“我”要带着“她”的眼睛 去旅行发展:草原上的所见所闻单纯、可爱,善感、热爱生活高潮:“我”知道了真相,无能为力结局:“她”永远留在了地心坚强、勇敢乐观、善良尾声:“我”离“她”不会再远了 影响深远珍爱能看到的珍惜所拥有的
刘慈欣的作品中,渗透了一股对宇宙的敬畏。他写一些技术味道很浓的科幻作品,宣扬作者的一种思想,一种哲理,一种实事求是的态度,一种探索的精神。学生对这样的作品有着深厚的兴趣,所以学习起来非常顺利。但对于本文写作意图的把握,学生往往不会进行深入思考:“小姑娘”在地心虽然身体被围困,心灵却是敏感的,是诗意的;而“我”在地球上,虽然身体是自由的,但内心却是封闭的,两相对比突出主旨。如果学生能把《带上她的眼睛》全书读完,理解这个问题就不难了。
七年级下册语文《卖油翁》教案设计 篇7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1、 熟读,疏通文意。
2、积累重点实词。
3、体会人物对话的语气,分析其性格特征。
4、探究内容,总结学法。
过程与方法
1、理解故事所阐明的道理。
2、揣摩人物的语言特点
3、自主学习与合作探究相结合,学法指导与适当点拨相结合。
情感态度价值观:
认识治学要刻苦,提高修养的重要性。
教学重难点:
重点:重点实词的积累。
难点:揣摩人物的语言特点。
教学时间:一课时。
教学进程:
学习目标:
1、 熟读,疏通文意。
2、积累重点实词。
3、体会人物对话的语气,分析其性格特征。
4、探究内容,总结学法。
一、导入
谈话导入:回忆学习古文的方法。
二、新课:
1、板书课题:孙权劝学
2、介绍作者,
3、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分角色朗读,注意人物对话的语气。
(2)自主学习,积累重点词语。(方法:查看法)
4、再读课文,合作学习。
合作翻译,疏通文意。(方法:加字法,推断法。形式:两两合作,全班展示。)
5、 熟读课文,深入探究。
(1)孙权怎样劝学的?
(2)当吕蒙推辞了,孙权又怎样办呢?表达了怎样的心态?
(3)没有达到劝学的目的,接下来,孙权怎么办呢?
(4)从上面的劝说可以看出孙权劝学的什么特点?
(5)吕蒙学习以后发生了怎样的变化?看看鲁肃有什么反应?
进一步挖掘,深入文本:
分析人物性格特征:
本文没有直接描写人物的神态、动作等。 但由于人物语言个性鲜明,因而读者从人物的对话中就可以感受到人物的性格特点
结合对文中人物语言的揣摩,你看出文中人物的什么性格特点?
6、 拓展延伸:
1、文中的主要人物是谁?作者运用什么手法来突出人物的?
2、吕蒙由不学到学有所成的变化给你哪些启示?
三、学习方法总结:
读-------积累-----迁移
推荐文章:“悟”读古文。
七年级下册语文《卖油翁》教案设计 篇8
教学目标:
1、品析描写小桃树的语句,体会作者对小桃树的独特情感。
2、比较小桃树的成长和“我”的人生经历,领会小桃树的深刻内涵,学习托物言志的写法。
3、学习作者面对生活的困苦和磨难,要顽强地斗争,不懈地追求。
教学难点:学习比较阅读的方法。体会托物言志的写法。
教学方法:任务驱动法、点拨法。
学法:自主学习、合作交流相结合。
课前准备:布置学生查找作者贾平凹的资料,搜集与桃树、桃花有关的诗句,结合“阅读提示”自学课文。
课时:1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激发兴趣,导入新课
同学们,历代诗词中,题咏桃花的传世佳句多不胜数, 大家课前搜集了与桃树、桃花有关的诗词,我们欣赏一下。
桃之夭妖,灼灼(zhuó zhuó)其华。——《诗经》
雨中草色绿堪染,水上桃花红欲然。——王维
桃花一簇开无主,可爱深红映浅红。——杜甫
鸭头春水浓如染,水面桃花弄春脸。——苏轼《送别诗》 桃花乱落如红雨。——李贺《将进酒》
可以看出,古代诗人看到美丽的桃花、桃树,引发了许多人生的思索。今天我们看一下,著名作家贾平凹看到桃树、桃花时又会从中得到怎样的人生启迪呢?板书课题《一颗小桃树》。
二、出示学习目标
三、汇报自学,展示自我
1、介绍作者
贾平凹,当代著名作家。是我国当代文坛屈指可数的文学奇才,被誉为“鬼才”。1984年《腊月正月》获第三届全国优秀中篇小说奖,1987年《浮躁》获美国美孚飞马文学奖,1989年《爱的踪迹》获全国优秀散文奖,1997年《满月儿》获得首届全国优秀短篇小说奖,《废都》获法国费米娜外国文学奖,20__年《秦腔》获得第七届茅盾文学奖,20__年《古炉》获得施耐庵文学奖。
2、读准下面重点词语的字音:
马嵬坡( wéi ) 撂( liào ) 褪( tuì ) 矜持( jīn ) 忏悔( chàn )
纤纤( xiān )
点拨:可以从修辞手法使用的角度鉴赏语言,也可以通过具体的词句的品析,体会语言的魅力。
“我深深闭了柴门,伫窗坐下,看我的小桃树在风雨里哆嗦。”
(“哆嗦”一词使用拟人的手法,生动形象的写出小桃树遭受的磨难。)
“纤纤的生灵,枝条已经慌乱,桃花一片一片地落了,大半陷在泥里,三点两点地在黄水里打着旋儿。”(“慌乱”一词使用拟人手法,写出了桃花被打落在泥水里的悲惨景象。)
“它长得很委屈,是弯了头,紧抱着身子的。”
(“委屈”一词使用拟人手法,生动形象突出小桃树生活的很艰难。)
“第二天才舒开身来,瘦瘦的,黄黄的,似乎一碰,便立即会断了去。”
(细节描写,突出它的脆弱。)
“它竟然还在长着,弯弯的身子,努力撑着的枝条,已经有院墙高了。”
(“弯弯的”与“努力撑着”形成鲜明的对比,突出小桃树的坚强。)
“那瓣片儿单薄得似纸做的,没有肉的感觉,没有粉的感觉,像是患了重病的少女,苍白白的脸,又偏苦涩涩地笑着。”
(运用比喻的修辞手法,生动形象的表现了小桃树花的惨淡、柔弱,但又是那么坚强。)
“花幸好并没有立即谢去。就那么一树,孤孤地开在墙角。”
(“孤孤”一词写出了小桃树的孤独寂寞。)
“我每每看着它,却发现从未有一只蜜蜂去恋过它,一只蝴蝶去飞过它。”
(写出了小桃树遭受的冷落、不公平的待遇,让人心生怜意。)
“雨还在下着,我的小桃树千百次地俯下身去,又千百次地挣扎起来。”
(“挣扎”一词使用拟人手法,生动形象写出小桃树虽然备受打击,仍然坚强。)
“一树的桃花,一片,一片,湿得深重,像一只天鹅,眼睁睁地羽毛剥脱,变得赤裸的了,黑枯的了。”
展开全文阅读
(运用比喻的修辞手法,生动形象写出小桃树受到自然界摧残。)
“那树的顶端,高高的一枝儿上,竟还保留着一个欲绽的花苞,嫩黄的,嫩红的,在风中摇着,抖着满身的雨水,几次要掉下来了,但却没有掉下去,像风浪里航道上的指示灯,闪着时隐时现的嫩黄的光,嫩红的光。”
(运用比喻的修辞手法,将花苞比作风浪里航道上的指示灯,表现了小桃树顽强的生命力,同时也给予作者希望和信念。)
总结:
摹形着色的:“纤纤生灵”“太小”“瘦瘦的、黄黄的”“太白、太淡”“单薄”等等。———表现了它的弱小。
描写动作、神情的:“哆嗦”“弯着头,抱紧着身子”“努力撑着”“挣扎”“抖着”“摇着”“苦涩涩地笑”等等。———表现它面对逆境顽强搏斗。
2、小桃树在成长过程中经历了哪些磨难?
点拨:小桃树是在几乎被“我”忘却时破土而出的。一出世,大家都笑它,连奶奶也说它没出息。它在生长过程中被猪拱折过,险些被砍掉。它第一次开花就遭到经风雨的摧残。
3、讨论哪些地方表现了“我”对小桃树的深情?
点拨:文章一开头就饱含着作者对小桃树的一往情深:当初怀着它能给我带来幸福的希望,让它“孕育着我的梦”而种下它,所以“我”偏爱它;见到它长得纤弱,没人管它,为自己漂泊他乡忘却了它而难过;当自己生活遭到挫折,见到小桃树在风雨中挣扎,更痛苦而又无可奈何了。最后看见小桃树勇敢地与风雨搏斗,保留下一朵欲绽的花苞,“我”受到感动。
4、这篇散文借小桃树抒发了自己的情志、理想,找出最能表现作者情感倾向的句子。
点拨:啊,小桃树啊!我该怎么感激你,你到底还有一朵花呢,明日一早,你会开吗?你开的是灼灼的吗?香香的吗?我亲爱的,你那花是会开得美的,而且会孕出一个桃儿来的;我还叫你是我的梦的精灵儿,对吗?
(二)比较阅读,体会作者情感
请同学们将小桃树的生长过程和“我”的人生经历进行比较,体会作者要抒发怎样的真挚情感?21教育
1、圈点勾画出文章中表达小桃树的生长过程和“我”的人生经历的语句,然后填写表格进行比较。
小桃树 我
成长环境 生长在院子的角落里,见不到阳光,被猪拱折过,还险些被砍掉。 生长在农村,到城里后才发现自己的渺小——可以推测我最初在城里的成长环境不尽如意。
成长经历 小桃树开花时,即遭受了风雨的摧残,枝条被摇撼,花瓣一片片落下,容颜褪尽。 我满怀要轰轰烈烈地干一番事业的愿望,但却“发现我的幼稚,我的天真了”,经受这人生挫折。
面对挫折的态度 小桃树虽然遭遇不幸,它却不屈不挠,以其特有的生命力,顽强地生长着。 我的脾气一天比一天地坏了,“心境似乎是垂垂暮暮老了”。
2、“我”为什么如此爱恋它小桃树?
点拨:补充贾平凹的经历:贾平凹生于陕西的一个偏僻落后的小山村。当代青年作家。父亲是乡村教师,母亲是农民。“文~”中,家庭遭到毁灭性摧残,他沦为“可教育子女”。1972年以偶然机会进入西北大学学习汉语言文字。此后一直生活在西安,从事文学编辑兼写作。
小桃树的坎坷生长经历又和“我”的生活道路相似。小桃树寄托着“我”的梦想,也承载着“我”幼年的思想感情。
3、作者仅仅在写花吗?
点拨:作者不仅仅是在写花,也是在写自己的坎坷经历,运用托物言志的写法。不仅仅是在
4、说说最后一段的作用?
点拨:小桃树的顽强生命力看到了希望,坚定了信念。尽管经历了生活的磨难,但是,坚信不屈不挠的奋斗,定会创造美好的未来,实现美好的理想。是本文的主旨所在。
(三)合作交流,理解文章写法
1、本文的线索是什么?
点拨:一明一暗两条线索:
明线是小桃树的经历:桃核儿埋在角落里——萌芽(嫩绿)——长到二尺来高(瘦,黄,没人理会)——有院墙高了(被猪拱折,讨人嫌,被遗忘,奶奶照顾)——开花(弱小,遭大雨,花零落,挣扎)——高高的一枝上保留着一个欲绽的花苞。
暗线是我的经历:“我”出生在偏僻落后的山村小院,从小有梦想——离家出山,进城读书,感到自己渺小,但想干一番事业——长大成人后,方知人世复杂,社会复杂,感到自己太幼稚、太天真了,遭受种.种磨难——像小桃树一样,我心里“到底还有一朵花呢。”对理想对幸福的追求更加坚定了。
五、课堂小结
同学们,这是一篇状物抒情、托物言志的散文。描写了一棵在逆境中诞生,在逆境中成长的小桃树,历经风雨仍顽强生存,赞颂了与命运抗争的顽强精神。借小桃树揭示了 生活的哲理:不屈不挠的奋斗,定会战胜磨难,创造出美好的未来。让我们的“小桃树”开出灿烂的桃花。
六、布置作业
1、搜集并默写描写桃花的古诗词名句。
2、课外阅读贾平凹的散文《丑石》。
板书设计:
我的小桃树
小桃树:(明) 饱受风雨 险遭砍伐 冷落挣扎
我:(暗) 孩提存着梦想 进城感到渺小 长大发现幼稚
托物言志
七年级下册语文《卖油翁》教案设计 篇9
1.结合小说的文体特
征,从情节入手,深入细节,欣赏人物形象。
2.深入体会文中“台阶”的含义,把握小说的主题。
3.感受父亲性格中艰苦创业的精神和坚韧不拔的毅力,培养对待人生的正确态度。
一、导入新课
播放《农村老父亲》导学视频。
同学们,看到画面中那一张张刻有岁月印痕的沧桑面容,那一双双充满期待的眼眸,我们仿佛看到了困顿前行中的父辈们坚强的身影,今天我们将学习李森祥的《台阶》,它将为我们生动展现父辈们的现实生活画卷和深沉的艰苦创业精神。
二、教学新课
目标导学一:自读指导,根据文体特征把握文章内容
1.请同学们迅速阅读文本,分析本文与前两篇课文的差异,明确本文文体。
明确:本文是一篇小说。前两篇文章都是叙事写人散文,围绕中心事件叙述零散事件,详略得当,表现文本的思想感情。本文乍然一看,以第一人称叙事,语气似散文一样自然亲和,极似叙事性散文,但仔细分析,文中所叙人事皆围绕“台阶”这一主题有一个发展过程,主题寓于情节之中,因此本文是一篇小说。
2.请说说本文围绕什么展开故事情节,并根据小说文体特征,按照“开端—发展—高潮—结局”四个部分,给课文划分层次,把握文章内容。
明确:小说以浙东乡村为背景,围绕“父亲要造一栋有高台阶的新屋”展开情节。
文章结构层次
开端
(1—9段)
第一层
父亲年轻时造了三级青石台阶,青石台阶承载了普通农家的平凡生活。
第二层
父亲立志造高台阶新屋,含蓄表达父亲的朴实追求。
发展
(10—16段)
第一层
讲述父亲艰辛、漫长、执着的准备工作。
第二层
描述父亲在酷暑严寒中的辛苦工作,表现其造屋的坚强意志。
高潮
(17—24段)
第一层
描述父亲造新屋的过程。
第二层
描述父亲在霜冷露重的深秋早晨为修台阶做准备。
第三层
描述父亲在热烈的鞭炮声中既高兴又尴尬的表现。
第四层
描述父亲将老屋三块青石板撬来,当作新台阶基石,修成九级台阶。
结尾
(25—32段)
第一层
讲述搬进新屋后,父亲坐在新台阶层,却感觉不自在。
第二层
描述父亲挑水上台阶闪了腰。
第三层
讲述父亲失去了往日生机,感慨自己的衰老。
3.请根据已分析的结构内容,用一段简练的文字概述本文内容。
明确:父亲总是觉得自家的台阶低,对别人家的高台阶总是羡慕不已。在他家乡有这样一种说法“台阶高,屋主人的地位就相应高”。因此父亲不甘低人一等,立下宏愿,也要造一栋有高台阶的新屋。父亲吃苦耐劳,经过漫长的准备,终于造起了有九级台阶的新屋。父亲一辈子的心愿得以实现,喜上心头,但是心愿已了的父亲却觉得坐在新台阶上不自在,挑水又闪了腰,恍然觉得自己年岁已大,多了种莫名的失落感。
目标导学二:细读文章,分析人物形象
在故事发展的过程中,父亲的形象始终贯穿于各个情节之中,请同学们细读课文,找出文中体现“父亲形象”的语句,并作适当分析。
(1)父亲一下子背了三趟,还没觉得花了太大的力气。只是那一来一去的许多山路,磨破了他一双麻筋草鞋,父亲感到太可惜。
明确:从背石板的描写中,可看到父亲强健有力的形象,不关心自己的身体,反而可惜磨坏了草鞋,也凸显出了一个勤俭的老实人形象。
(2)我想一步跳到门槛上,但摔了一大跤。父亲拍拍我后脑勺说,这样是会吃苦头的!
明确:文章描写“我”与父亲关系的语句不多,但就此一句中便能体会到父亲对“我”的爱,凸显出一位慈父形象。
(3)父亲的这双脚是洗不干净的,他一般都去凼里洗,拖着一双湿了的草鞋唿嗒唿嗒地走回来。大概到了过年,父亲才在家里洗一次脚。
明确:父亲由于长年从事劳作,脚上积了许多沙泥,表现出父亲的创业艰苦,“唿嗒唿嗒地走回来”不仅是带水草鞋的厚重,也是他脚步的厚重,这里以细节描写刻画出一位踏实的劳动者形象。
(4)他今天从地里捡回一块砖,明天可能又捡进一片瓦,再就是往一个黑瓦罐里塞角票。虽然这些都很微不足道,但他做得很认真。
明确:虽然一无所有,但是知道积少成多的道理,两个“捡”字与一个“塞”字,是无数个日月重复的动作,父亲是一名以坚韧不拔的毅力创业的朴实者形象。
(5)父亲坐在绿荫里,能看见别人家高高的台阶,那里栽着几棵柳树,柳树枝老是摇来摇去,却摇不散父亲那专注的目光。
明确:父亲专注的目光,表达了他的决心。他有志气,不甘人后,要自立于受人尊敬的行列,有长远的目标,丝毫不会动摇。
(6)许多纸筒落在父亲的头上肩膀上,父亲的两手没处放似的,抄着不是,贴在胯骨上也不是。他仿佛觉得有许多目光在望他,就尽力把胸挺得高些,无奈,他的背是驼惯了的,胸无法挺得高。因而,父亲明明该高兴,却露出些尴尬的笑。
明确:这一系列动作描写,看似写出了一个滑稽的形象,实际上是写出了父亲骨子中深藏的朴实与安分,他所追求的“形式地位”得到了,然而骨子中的低调朴实却又让他显得局促不安。
分析总结:父亲是一个非常要强的农民。他有志气,不甘人后,他要自立于受人尊重的行列,他有长远的生活目标,他有愚公移山的精神和坚韧不拔的毅力。父亲也是老实厚道的农民。他用辛勤的劳动兴家立业,不怕辛苦,身上有着中国传统农民所特有的谦卑。
目标导学三:揭示“台阶”意义,深刻理解主题
“台阶”既是本文的题目,也是本文的线索,父亲的一生,也凝聚在小小的台阶上。请同学们根据自己的理解,说说“台阶”在文中的含义。
1.“三级台阶”意味着什么?请结合文本分析。
“三级台阶”是父亲从很远的山上背下的三块青石板,每块三百来斤重,垒成三级青石台阶。父亲为此感到十分自豪。平时,母亲一边坐在门槛上干活,一边看“我”在青石台阶上玩耍,父亲累了,就在青石板上休息,因此,“三级台阶”承载着一家人的平静和睦生活。
2.“高高的台阶”对父亲来说意味着什么?
“高高的台阶”对父亲来说,是人生的目标,是赢得一定地位的象征。正是如此,他才不惜一砖一瓦地积累材料,呆呆地望着别人的高台阶出神。“高高的台阶”也是血肉之躯的父亲战胜严寒酷暑、疲惫困苦的精神动力,更是父亲终日劳碌、坚忍执着的力量源泉。
3.“九级台阶”建成之后,对于父亲有着怎样的意义?
一个普通农民,省吃俭用、辛苦劳碌半生,终于建起一栋中意的房屋,这是人生莫大的幸福。“九级台阶”,是父亲的人生杰作,他当天就坐在一级上抽烟,这看起来不经意的一坐,却是半生的渴望。然而“九级台阶”的建成并没有让他真正感到了地位的提升,骨子中的朴实反而让他觉得十分不自在,不止如此,当这的愿望达成之后,他便不复人生目标,很快失落了,这个不服老的人,真的老了。
目标导学四:读懂结局,升华情感
父亲经过了日积月累的努力,终于筑起了“九级台阶”,倘若文章就此带着父亲的幸福戛然而止,那不过,但作者却延续笔力,写出了父亲的失落,更以“怎么了呢,父亲老了”结尾,虽不是悲剧,但却如同有悲剧一般的力量令人哀伤。对于作者如此结尾,请你谈谈自己的理解。
参考素材:在中国乡村,一个父亲的使命也就那么多,或造一间屋,或为子女成家立业,然后他就迅速衰老,并且再也不被人关注,“我”只是为他们的最终命运而惋惜,这几乎是乡村农民最为真实的一个结尾。
明确:即便是在农村人心中,也同时藏着物质的梦想与精神的梦想,但是物质生活的改善与精神生活的改善并不是同步的,作者也许正是窥见了这一点,才安排如此结局。
拓展:在生活中去认识你的父亲,去关怀和爱戴自己的父亲。
三、板书设计
台阶——父亲——
(线索)(劳动人民)执着吃苦耐劳
勤劳朴实
善良敦厚
有志气有理想
谦卑坚韧不拔 写作特色细节描写
对比手法
详略得当
七年级下册语文《卖油翁》教案设计 篇10
[整体设想]:
《最后一课》这篇小说一直被人们誉为世界文学宝库中的一颗璀璨的明珠。小说将普法战争这一重大社会历史题材浓缩在一所小学最后一堂法语课的场景里,谱写了一曲悲壮昂扬的爱国主义颂歌,创造了短篇小说艺术的典范,为世界人民广泛传诵。第一课时主要引导学生体会文中强烈的爱国主义情感,第二课时着重探讨小说的艺术特色,本课为第一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1、结合小说背景理解“最后一课”的含义。
2、分析小弗郎士和韩麦尔先生是怎样的人,从而感受法国人民在亡国之际的强烈的爱国情感 ;
3、懂得母语和国家之间的关系,树立热爱汉语、学好汉语的意识,培养自己的爱国感情。
[教学重点]:在分析人物形象过程中体会法国人民的爱国情感。
[教学难点]:
1、小弗郎士的情感变化线索。
2、分析韩麦尔先生的艺术形象。
[教学方法]:
概括法讨论与点拨法
[教学准备]:挂图
[教学过程]:
一、导语设计:
一个民族有一个民族的语言一个国家有一个国家的尊严,学习、热爱民族语言,就是维护国家的尊严,是爱国的表现,失去民族语言就等于丧失国土。如果有一天,有人告诉你,你再也不能学习汉语,每天你挂在嘴边的普通话不能再用了,从今天开始你只能用日语交流,那么你会有怎样的感受感言)今天我们一起走进都德的《最后一课》,体会一下国家被占领,将要失去自己祖国语言的法国人民是什么样的感受。
二、了解作者及文体知识
1、阿尔封斯都德(1840―1897),法国十九世纪著名小说家。28岁的时候他出版了第一部长篇自传体小说《小东西》,获得巨大成功。《最后一课》是他短篇小说的代表作,这篇小说写于1873年,当时正是普法战争法国战败时期,普鲁士军队长驱直入,占领了法国的阿尔萨斯、洛林等地区。为了让当地人民永远忘记祖国,好永远统治这些地方,普鲁士政府下了一道命令:这两个州的学校,只准教德语,不准再教法语。《最后一课》就产生于这样的时代背景。
2、的体裁为短篇小说,小说三要素:人物、情节、环境。小说以塑造人物形象为主,今天我们将主要由分析人物形象入手,体会小说所要表达的情感。
三、整体感知课文,正音正字。
郝hǎo叟sǒu 懊ào悔 字帖tiè
强qiǎng迫 踱duó步 哽咽gěng yè
四、深入探讨
1、最后一课的情形和平时有什么不同吗?(可从气氛、学生、老师等角度归纳)(结合课堂实际情况,调动气氛)
其一,过去开始上课的时侯,总是“一阵喧闹”的教室,现在“一切偏安安静静的”,其二,平时严厉的老师,今天却“很温和”。其三,老师穿上了遇到重大事件才穿的漂亮的礼服。其四,后排还坐着好些镇上的人,特别是郝叟老头还翻开了一本初级读本。教室里有一种严肃的气氛。
2、在整堂课的过程中变化最大的人物是谁?(小弗郎士)
3、在最后一课中小弗郎士对什么的思想感情都发生了根本的变化?请大家结合课文具体内容从对学习,对老师、对祖国几个方面来谈小弗郎士的变化。(小组讨论)
A、小弗郎士本来是一个贪玩、不爱学习的孩子,他总是想着逃课,去找鸟窝,去溜冰,最讨厌课本,觉得它们很讨厌,带着又那么沉重。而现在他觉得它们都是他的好朋友,舍不得跟它们分手了。
B、以前他觉得韩麦尔先生是个很严厉的人,现在他称韩麦尔先生为“可怜的人”,开始理解和同情韩麦尔先生,甚至敬仰先生的人格,“觉得他从来没有这么高大”。
C、对于祖国,作为小学生的小弗郎士一开始并没有失去国土的悲痛,没有爱国的意识,看到普鲁士兵在操练还觉得比学习有意思,而在最后一堂课上他懂得侵略者的意义,懂得去仇恨普鲁士的侵略者,说他们是“坏家伙”,成长为了一个懂事成熟、热爱祖国的孩子。
4、是什么让本来贪玩的小弗郎士发生了这么大的变化呢?是他的老师韩麦尔先生的一言一行教育了他,是亡国的惨痛巨烈地震撼了他,是最后一课的典型环境感染了他,更是普鲁士侵略者对法兰西人民民族感情的无情伤害促进了他心灵深处爱国主义思想的猛醒。
5、看来韩麦尔先生对于小弗郎士的影响非常大。你认为韩麦尔先生是一
个什么样的人呢?结合具体内容来谈。(学生小组讨论)
学生谈时提醒:自己思考准备回答的同时注意倾听同学的发言,进行反驳。
教师调控为三种理解。
a、学生发言,认为韩麦尔先生
①是一个可怜的人②是一个原先不大负责的人③是一个严厉的人④是一个普通的人⑤是个温和而严肃的人⑥是一个有勇气的人⑦是一忠心耿耿的人⑧是一个爱国的人⑨是一个留下了高大形象的人……
b、教师调控,组织讨论三种“见解”。
①韩麦尔是一个普通的人②韩麦尔是一个“可怜”的人③韩麦尔是一个爱国者。
①韩麦尔先生是一个普通的人:
镇上的一位普普通通的教师。平平常常工作了40年,课堂教学的管理水平不大高。有时还“玩忽职守”“我不是常常让你们丢下功课替我浇花吗?我去钓鱼的时候,不是干脆就放你们一天假吗?
②韩麦尔先生是一个“可怜”的人:
这是他给孩子们及镇上的人上的最后一次课,明天就要永远离开这个地方。离开他工作40年的地方,离开自己的工作岗位,而且再也不能教法语了,他唯一能做的就是教一节课又一节课,恨不得把全部知识都教给我们。这个可怜的人异常的难受,他一动也不动地瞪着眼看周围的东西。脸色惨白,话也说不下去。……
③韩麦尔是一个爱国者:
换上礼服,纪念这最后一课,以表示对失去国土的敬意;对自己从前的工作态度进行了反省,对阿尔萨斯人进行了直率的批评;赞美法语,说法语是世界上最美的语言;说明语言好比打开监狱大门的钥匙;面对即将要丧失的祖国语言内心的极大悲痛,使出全身的力量写“法兰西万岁!”这两个大字。这些都足以证明韩麦尔先生对于祖国的热爱。
(在讨论中重点放在第③种“见解”。注意最后一部分,韩麦尔先生的语言、神态、动作的描写。)
最后一部分,作者从人物描写的哪些方面来刻画韩麦尔先生?
语言: “我的朋友们啊”、“我――我――”;神态: “脸色惨白”“呆在那里”;动作:转、拿、使、写、靠、做手势。写出了他对侵略者的强烈的愤恨和丧失国土给他的沉重的打击,表明他具有强烈的爱国情感。
(结合讨论,有感情的诵读韩麦尔先生的大段独白,诵读课文最后一部分,想象、描述这一精彩的特写镜头,体会其中的情感,掀起课堂教学的高潮。 )
6、最后一堂法语课上,无论是本来贪玩的小弗郎士还是原本普通的韩麦尔先生都发生了巨大的变化,作者如此深入刻画韩麦尔先生和小弗郎士的形象想要传达给读者什么样的思想感情呢?
作者借助于对最后一课的描述,深入的刻画了小弗郎士和韩麦尔先生的形象,表达了法国人民对于祖国的热爱,对于侵略者的仇恨。
五、拓展延伸
1、普鲁士侵略者为什么不让阿尔萨斯和洛林地区的人民学法语了?
因为语言是民族的标志和象征,是联系人民思想的纽带,它能使人们不忘自己的祖国,团结起来和侵略者斗争,求得民族的解放。普鲁士侵略者想
让当地人民永远忘记自己的祖国,他们好永远统治这些地方,禁止阿尔萨斯和洛林地区的人民学习自己祖国的语言,妄图用这种阴险、毒辣的手段奴役法国人民。
补充资料:在我们国家也同样出现过这样文化侵略的现象,日本占领了我国的东北三省后,为了奴役中国人民,日本人在东北强制中国人学习日语,给中国人灌输自己是日本统治下的满州人的思想,想从思想上彻底的奴役中国人,把中国人变为他们的奴隶。当然日本人的阴险用心并没有得逞,否则今天我们就不能够在这明亮的教室里学习自己祖国的语言。
2、如今,随着时代的需要学外语变成一种潮流,同学们如何看待学外语这个问题。(学习外语同样是为了爱国,知己知彼,方能百战不殆)
3、如果这最后一节法语课结束前韩麦尔先生让听课的人各讲一两句话,请你选择一个人物,根据他的个性,以他的身份写出要说的话。
六、通过今天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
学习了这篇小说,我们明白热爱祖国就应该热爱祖国的语言文字。今天我们有不少既热爱祖国又认真学好语文的好同学,但是也有个别嘴里喊着爱国,心里也想爱国,却并没有认真学好语文的同学。既然懂了这个道理,今后希望大家以更积极的热情投入到我们祖国的语言文字――汉语的学习中去。
七、布置作业:下堂课我们讨论这篇小说艺术魅力的另一个方面:艺术特色。同学们可在这方面先作思考。
板书:
最后一课
都德(法)
环境:(时代背景)普法战争,法国战败
敬仰
人物: 小弗郎士 韩麦尔先生
唤醒
贪玩、不爱学习、幼稚 普通教师、不大负责任的人
情节:变
懂事、爱学习、爱祖国 爱国志士
情感:对祖国的热爱,对侵略者的仇恨
七年级下册语文《卖油翁》教案设计 篇11
教学目标:
1.学会速读,掌握速读技巧。
2.通过训练,提高速读质量。
3.感受课文的记叙顺序,巧设悬念的手法
4.学习文中助人为乐的精神。
重点1.提高速读能力
2.感受课文的记叙顺序,巧设悬念的手法
难点:对文章中心主题的理解
一、导入新课:
课前玩飞花令,引出《驿路梨花》
二、 速读训练:
(一)介绍“速读口诀”,幻灯出示
1、老师板书解释“心专一,眼扫视,记要点,勿出声,忌回视”。
2、师生齐读,齐背。
(二)公布速读比赛规则。
1、比速度:读完举手示意,合上书本。记录自己所用时间。 阅读完后学习掌握幻灯上投影的字词
2、比效果:速读后分大组抢答故事中人物与情节的相关问题。
(三)速读开始
(四)抢答开始:
1、整个故事由好几个小故事构成,这些小故事是由一个什么问题串联在一起?
2、 围绕“小茅屋的主人是谁”这个问题,文中涉及到哪些人物?
3、 这些人物各自为小茅屋做了什么事?
4、围绕“谁是小茅屋的主人”这个问题,文中先后有三个悬念、两次误会,你能指出来吗?
5、如果按小茅屋的来历为顺序来写,事件先后顺序该怎样安排
6、课文写作顺序的好处
7、小茅屋的真正主人是谁?
8、 你从小茅屋的故事中联想到了什么?
9、请为“驿路梨花处处开”对出下联,点出文章中心
(五)小结,计分,再次温习口诀
三、课文细读
1、本文题目叫《驿路梨花》,找找看,文中关于梨花的景物描写到底有几处?分别起着什么作用?
2、题目“驿路梨花”中的“梨花”除了指自然界的梨花外,还指什么?
四、拓展思考:总有一天,梨花妹妹也远嫁了;瑶族老人也老了;我与老余也没机会回来了。岁月流转,时代变迁,小茅屋会变成怎样呢?
五、结束语:梨花不只是自然界的梨花,茅屋也不仅是茅屋。它可能是你在街头的一次热情指路,也可能是你乘公交车时给陌生人及时递上的一元硬币,更可能是你的一次倾情捐助… …不管岁月怎样流转,时代怎样变迁,雷锋精神不会老,助人为乐的精神不曾远去。让我们都化成那清香四溢的一瓣梨花,装点自己精神上的小茅屋。
七年级下册语文《卖油翁》教案设计 篇12
一、复习有关议论文的常识
1、议论文的概念:议论文是以议论为主要表达方式,通过摆事实、讲道理,直接表达自己的观点和主张的常用文体。议论文是以理服人。
2、议论文三要素及其定义:
论点:作者所持的见解(需要证明什么)
论据:用于证明论点的材料(用什么证明)
论证:运用论据证明论点的过程(怎样证明)
3、论点
论点就是作者所持的见解和主张,是文章的灵魂,是完整的陈述性判断句。一篇议论文,一般只有一个中心论点。有的议论文还围绕中心论点提出几个分论点,分论点是用来补充和证明中心论点的。
4、论据
【1】事实论据:(1)包括:有代表性确凿的事例,史实,统计数据;(2)类型:概括或具体
【2】道理论据:包括:经过实践的精辟理论、名言警句、民间谚语、公认事理等。
5、论证
【1】论证方式:分为立论和驳论两大类型。
【2】论证方法是多种多样,常见的有举例论证、道理论证、对比论证、比喻论证。
6、议论文基本结构是:提出问题(引论)——分析问题(本论)——解决问题(结论)
它又可分为两大类:一类是“横式”。以“横式”结构为主的有:
【1】“总论——分论——总论”;
【2】“总论——分论”;
【3】“分论——总论”三种。
以“纵式”结构为主的主要是层层深入式。
7、议论文语言:准确、严密、精当、概括、逻辑性强。
二、展示教学目标
1、积累生字、生词及与作者相关的文学常识;
2、在弄清有关议论文知识的基础上领会文章的思想内容;
3、学习课文在论述过程中表现中心论点的写法,与及严谨周密的论证和深入透彻的阐述;
4、领会作者对人生的价值的思考,树立对家庭、社会、国家的责任感。
三、简介写作背景
苦与乐,是人类永恒的话题。哲人志士有不少这方面的精彩论述,平常百姓也有许多深刻的思考。梁启超在“戊戌变法”失败以后,痛定思痛,站在儒家的进取精神和佛家超凡智慧的高度,写下本文,道出了自己对痛苦和快乐的理解——未尽责任是人生最大的痛苦,尽责任是人生最大的快乐。
四、揭示课题
“苦”和“乐”是意义相反的两个词,将它们放在一起,相互对比,相互反衬,加之又分别以“最”字来修饰,这样既能使论题鲜明、突出,又能深深地吸引读者。
五、作者简介
梁启超(1873—1929),字卓如,一字任甫,号任公,又号饮冰室主人、饮冰子、哀时客、中国之新民、自由斋主人。清朝光绪年间举人,中国近代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史学家、文学家。戊戌变法(百日维新)领袖之一、中国近代维新派、新法家代表人物。他倡导新文化运动,支持五四运动。其著作合编为《饮冰室合集》。
六、字词积累
1、读准字音
恩惠huì 如释shì重负 契qì约 监督dū
包揽lǎn 悲天悯mǐn人卸xiè却què 排解jiě 循xún环
2、多音字
luò落日 děi 觉得
luō落落大方 dé心安理得
落 là丢三落四 得 de办得到
Lào落枕
3、学习词语
达观dá guān对不如意的事情看得开。
契约qì yuē指双方或多方共同协议订立的条款、文书。
如释重负rú shì zhòng fù释:放下;重负:重担子。象放下重担那样轻松。形容紧张心情过去以后的的轻松愉快。
海阔天空hǎi kuò tiān kōng象大海一样辽阔,象天空一样无边无际。形容大自然的广阔。比喻言谈议论等漫无边际,没有中心。
心安理得xīn ān lǐ dé得:适合。自以为做的事情合乎道理,心里很坦然。
悲天悯人bēi tiān mǐn rén悲天:哀叹时世;悯人:怜惜众人。指哀叹时世的艰难,怜惜人们的痛苦。
仁人志士rén rén zhì shì原指仁爱而有节操,能为正义牺牲生命的人。现在泛指爱国而为革命事业出力的人。
无入而不自得wú rù ér bú zì dé君子无论到了什么境地都可以安然自得。
任重而道远rèn zhòng ér dào yuǎn任:负担;道:路途。担子很重,路很远。比喻责任重大,道路又遥远,要经历长期的奋斗。
七、分析结构
第一部分(1——3):论述未尽责任是人生最大的痛苦。
第二部分(4):论述尽责任是人生最大的快乐。
第三部分(5——6):论述人生应勇于负责,而不能逃避责任。
八、问题探究
1、作者是怎样论述“身上背着一种未尽的责任”是“最苦”的?
明确:作者先以环环相扣的设问句否定人生最大的苦痛是贫、失意、老、死;然后提出人生最大的苦痛是身上背着一种未尽的责任。
2、分析“人若能知足,虽贫不苦;若能安分(不多作分外希望),虽然失意不苦;老、死乃人生难免的事,达观的人看得很平常,也不算什么苦。”这句话的表达作用。
明确:用设问句的形式,既引起了读者的注意,又能让读者沿着作者的写作思路思考。
3、分析“不独是对于一个人如此,就是对于家庭、对于社会、对于国家,乃至对于自己,都是如此。”这句话的表达作用。
明确:作者将负责任的情况延展到对家庭、社会、国家乃至自己,使论说更加深入。
4、由“一日”到“一生”强多了什么内容?
明确:采用层层递进的方式,论说了责任未尽带来的苦痛无法排解。
5、“翻过来看,什么事最快乐呢?自然责任完了,算是人生第一件乐事。古语说得好:‘如释重负';俗语亦说是: ‘心上一块石头落了地'”这里引用古语、俗语有什么作用?
明确:引用古语、俗语形象生动地论证了尽责任之后轻松愉快的心情和快乐自由的境界,浅显易懂,趣味横生,大大增强了文章的感染力。
6、“人生须知道有负责任的苦处,才能知道有尽责任的乐处。这种苦乐循环,便是这有活力的人间一种趣味。”这里讲了苦与乐的什么关系?
明确:人责任尽完时的快乐程度取决于负责的日子,日子越长,责任越重大,到结束时快乐的程度就越深,它们之间的关系是相辅相成的。
7、为什么说“仁人志士的忧民忧国”“诸圣诸佛的悲天悯人”是乐而不是苦呢?
明确:作者认为“尽得大的责任,就得大快乐;尽得小的责任,就得小快乐”“日日在那里尽责任,便日日在那里得苦中真乐”。
8、如何理解加点词“卸却”“解除”的含义?
明确:“卸却”是逃躲责任,是懦弱地推卸责任。“解除”是本来有些责任,后来经过努力完成了。
9、本文标题是“最苦与最乐”,为什么在论述什么是“最苦”时用了三段(1——3段),而在论述什么是“最乐”时反而只用了一段(4段)?
明确:作者给“自然责任完了,算是人生第一乐事”这个分论点提供的论据是“从苦中得来的乐,才算是真乐”。原来作者所谈的快乐与痛苦是分不开的,或者说快乐是建立在痛苦的基础上的。正因为这样,在谈快乐的时候便必须联系到痛苦,也正因为这样,既然第一部分已经用了不少笔墨谈痛苦,那么第二部分来谈快乐就无须再多用笔墨,而只要说清快乐与痛苦的关系就行了。
九、课文小结
《最苦与最乐》是一篇论证严密的议论文,作者从责任之未尽与尽,谈人生的最苦与最乐,鼓励人们勇于负责,学习为人处世的正确态度。文章深入浅出,见解卓越,论证层次分明,引用例证恰当,论证严密,语言流畅而又凝练,读来气势雄浑,同时给人以思想品德教育——对国对民的责任感。
十、中心论点:未尽责任是人生最大的痛苦,尽责任是人生最大的快乐。
十一、拓展延伸
结合生活实际,我们该如何理解“痛苦”与“快乐”的含义呢?
明确:
【1】对苦乐的理解各有不同,有的人用一颗平常心生活,快快乐乐;(知足常乐)
【2】有的人为工作尽心尽力,取得想要的成功,也是快快乐乐;(成功之乐)
七年级下册语文《卖油翁》教案设计 篇13
教学目标:
1、体会鲁迅先生的伟大人格,了解鲁迅作为普通人的一面,理解作者由衷的爱戴之情。
2、学习作者善于撷取生活琐事来展现人物性格的写作方法。
3、学习作者用质朴平实的语言表达真情实感的写作能力。
教学重点:
学习作者浅白质朴、清新隽永的语言和善于通过生活琐事表现人物性格的写作方法。
教学难点:
1、 理解萧红笔下的鲁迅形象,体会鲁迅丰富而细腻的感情世界。
2、学习从多角度多侧面挖掘人物内涵。
教学方法:
讨论法 问题教学法
【教学过程 】:
一、课文导入
同学们,在中国现代文学史上,有这样一个人,为了疗救愚弱的国民,他弃医从文;为了揭露“吃人”的社会,他上下求索。在殖民地半殖民地社会,他是一位清醒的智者;在白色恐怖的年代,他是一位不屈的斗士。他一生致力于唤醒麻木不仁的国民,是当之无 愧的伟人。这就是鲁迅先生。对于鲁迅先生,同学们再熟悉不过了,让我们一起来回顾一下曾经学过的鲁迅的作品。
鲁迅文学中的鲁迅形象:
小时候的鲁迅 —— 天真、烂漫、充满童趣
《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社戏》
赴日本 求学时期、弃医从文的鲁迅 —— 觉悟、思想、爱国情怀
《藤野先生》
回国组织同盟会时期的鲁迅 —— 觉醒追求、执着坚定
《孔乙己》
老师启发导入:
从学过的这些文本中,同学们似乎很容易不由自主地选择“伟大”这个词来形容鲁迅,他的地位如同圣人一般高大,好像他的一言一行都充满了严肃的意味,让人只可远观,难以接近。
在今天我们要学习的《 回忆鲁迅先生》里,作者萧红就为我们呈现了一个平凡的鲁迅先生。
作者简介
萧红
二、初步感知——感悟鲁迅的普通与平凡
同学们课前也做了预习工作,下面同学们快速通读文本,感悟 萧红塑造的鲁迅形象。以小组为单位,思考一下,在这篇回忆录中,作者一共叙述了鲁迅先生哪些生活细节?
鲁迅的“笑”
鲁迅的步伐
鲁迅品评衣着
鲁迅的休息
鲁迅昼夜陪客人、加班
鲁迅谈鬼故事
海婴的问好
病种时刻伴随的小画
鲁迅最后的时刻
<讨论>你觉得哪个片段给你留下印象最深刻,为什么?
三、深入文本——感悟鲁迅平凡之中蕴含的不平凡
老师引导:
体贴、明朗的笑、幽默展现了鲁迅先生和我们一样也是拥有喜、怒、哀、乐的“普通人”。然而,如果我们细细品味细节,似乎还是能品出了异于常人的鲁迅,我们仿佛又看到了“俯首甘为孺子牛”的鲁迅。接下来我们再来品读文本,感悟一下在那些看似平凡的言行中是否蕴含着不凡之处。
现在大家将文本内容再次快速阅读,以小组为单位,展开讨论,并形成文字内容,完成“任务二”马上每一组请一位同学来汇报成果。
1:作者形神兼备地描绘了鲁迅的一些习惯动作,比如走路很轻捷,“刚抓起帽子来往头上一扣,同时左腿就伸出去了,仿佛不顾一切的走去”,这些动作表现出鲁迅先生怎样的精神?
这些动作表现出鲁迅一往无前、义无返顾的大无畏精神,画龙点睛般地勾画出一个独一无二、鲜灵生动的“活的鲁迅”。
2: 既然鲁迅先生“谁穿什么衣裳我看不见”,作者为什么要详写鲁迅先生对衣着的 品评见解?
作者意在给我们呈现一个全方位完整的鲁迅形象。“看不见”是指鲁迅先生从来不关注穿着,说明他的注意力不在此,但他却从不缺乏审美观。鲁迅先生服饰美学观的核心思想是强调和谐,这些美学观足见他独到的眼光。最后,作者借许广平之口,“周先生什么书都看”,从侧面说明了鲁迅先生知识的广博,学养的丰厚。
3:作者写鲁迅先生的休息,强调了他“翻一翻书就是休息”,表现了鲁迅先生的什么特点?
表现鲁迅先生对时间的珍惜。
4:作者详写鲁迅先生一天的时间安排,有何用意?
突出鲁迅先生与常人不同的作息习惯,说明鲁迅先生 抓紧一切时间工作,表现了他忘我奋斗的伟大情怀。
5: 作者写了一段鲁迅谈鬼的故事,有何用意?
表现鲁迅先生勇敢大胆、幽默诙谐、富有科学精神。
6: 作者写病中鲁迅先生常看的一幅木刻画,有何用意?
这明显是一幅生命的图赞,女人和飞散的头发,再加上小红花,完全是鲜活的生命。暗示鲁迅先生顽强的生命毅力。
7:文末写鲁迅生命的结束,突出“像他平日一样,工作完了,他休息了”,这是什么手法?有何用意?
作者运用讳饰手法,表现鲁迅“生命不息,工作不止”的彻底的奉献精神。表达作者的无限悲痛和怀念之情。
老师引导:(作者在写作中运用了细节描写,流露出真挚情感,除此之外,我们发现,这篇文章在语言方面有什么特点?“朴实” 接下来我们通过几段朴实的句子来分析下句子中加点词语特殊含义)
四、品味语言
联系上下文,体会加横线词语的含义
1.人家都起来了,鲁迅先生才睡下。海婴从三楼下来了,背着书包,保姆送他到学校去,经过鲁迅先生的门前,保姆总是吩咐他说:“轻一点走,轻一点走。”
第一句话,采用了对比的写法,一个“才”字突出鲁迅先生忘我的工作习惯,话虽平淡,情感却十分深挚。第二句话,主要是写保姆对海婴的吩咐,一个“总是”表现了鲁迅先生彻夜工作已经成为一种习惯,同时也是鲁迅长期不顾身体健康忘我工作的侧面表现。
展开全文阅读
2“鬼也是怕踢的,踢他一脚,就立刻变成了人。”我想,倘若是鬼常常让鲁迅先生踢踢倒是好的,因为给了他一个做人的机会。
联想到鲁迅先生战斗的一生,呐喊的一生,这里的“鬼”与“人”就都有了象征意义:这里的“鬼”是指那些品格低下,思想落后或者是立场错误的文化人,让鲁迅先生踢踢即为被鲁迅先生批评、批判,揭露其身上的劣根性,如能改正,自能改头换面,重新做人!
3.鲁迅先生以为自己好了,别人也以为鲁迅先生好了。准备冬天要庆祝鲁迅先生工作三十年。
言浅意深,词轻情重。两个“以为”,与鲁迅病情的实际相对立。鲁迅先生“以为” ,是因为他一贯的不畏惧疾病,一贯的乐观自信;别人——热爱他的人“以为”,是因为对他的身体健康抱有太强烈的期望。然而不幸的是,这都是错觉——真是悲从中来。“准备冬天要庆祝”,因为都“以为”鲁迅先生病好了;特别提到“冬天”,因为,鲁迅先生在10月17日逝世,人们的期望与残酷的现实形成了强烈的反差,使悲伤之情更深。
五、总结
主旨
这篇散文通过对鲁迅先生的笑声、走路、待人接物、读书、写作、养病、去 世等生活细节的描述,展示了伟大的鲁迅先生的平凡生活,表现了鲁迅先生的审美情趣以及魅力气质,抒发了作者对鲁迅先生的热爱和怀念之情。
2. 写作特色
(1)真挚的情感表达。作者对鲁迅的性格为人、日常生活十分了解,他时时处处都感受到鲁迅伟大的人格魅力和无私、诚挚、宽厚慈爱的长者风范。作者以女性特有的敏感细腻描写了鲁迅的生活细节,字里行间渗透着作者对鲁迅先生的爱戴、崇敬和怀念之情。
(2)淳朴的语言艺术。课文记叙了鲁迅先生的一些琐事,以朴实的语言为我们刻画了一个平易近人的鲁迅先生,充满了对鲁迅先生的崇敬和爱戴之情,
(3)生动的细节描 写。作者敏锐地捕捉了鲁迅先生的许多生 活细节,以小见大,微中传神,情真意切。
普通而平凡——平凡中蕴含不平凡
(通过细节描写塑造神韵兼备的鲁迅形象)
结束语:
感谢作家萧红,让我们结识了“走下圣坛”的鲁迅先生,也学习了作者在散文创作方面不凡的功力。有的同学一提到写作文就头疼,不知从何下笔;有的同学担心文笔不好,写不出好文章来。其实只要善于从平凡的小事中挖掘素材,有真情实感,不用华丽的辞藻,也一样能写出感人至深的文章来。希望通过本文的学习,对你的写作有所启迪。
七年级下册语文《卖油翁》教案设计 篇14
知识与技能
1.在掌握议论文知识的基础上理解文章内容。
2.学习作者凝重轻灵、简洁流畅的语言风格。
过程与方法
1.明确作者观点,理清文章脉络。
2.把握作者展开论点的论证过程,学习本文严密的论证方式。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领悟作者伟大的智慧及苦乐观,树立对他人、对社会、对自己的责任感。
重点 对人生观的思考,对责任的思考。
难点 训练严密的思维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
导入
痛苦和快乐是人类永恒的话题,那么今天,我们就来谈谈最痛苦和最快乐的事。你认为什么是最苦?什么是最乐?(谈话)刚才,我们谈了对“最苦”和“最乐”的看法,那么,还有一个人没有发言,它就是饮冰室主人--梁启超,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他的文章《最苦与最乐》,听听他认为什么是“最苦”,什么是“最乐”。
作者简介
梁启超,字卓如,号任公,别号饮冰室主人,曾参与“戊戌变法”,近代资产阶级改良主义者、学者。文风流畅、犀利、凝练。著有《饮冰室合集》。
教学过程
1.议论文小知识
(1)议论文的三要素:
论点:一篇文章只有一个中心论点,可以有分论点。论点应该鲜明、准确、概括。
论据:用来证明论点的材料,有事实论据和理论论据两种。
论证:提出问题(是什么)→分析问题(为什么)→解决问题(怎么办)
(2)常见的论证结构:a.总分总式结构 b.对照式结构 c.层进式结构 d.并列式结构
(3)常用的论证方法:举例论证、比喻论证、对比论证、道理论证。
2.解题:
题目是一个并列短语,前后两个词语意思相反,作者谈的不是一般的“苦与乐”,而是把论题集中在“最苦与最乐”上。
通读课文,回答问题。
1.人生什么事最苦?
“人生最苦的事,莫苦于身上背着一种未来的责任。”
2.人生什么事最乐?
“责任完了,算是人生第一件乐事。”
3.人们应该怎样对待责任?
应该像“君子”那样,“把这种.种责任揽在身上”“日日在那里尽责任”,而不是“将责任卸却”。
4.根据以上问题,分析课文结构。
结构:分总。
1.默读课文,把握本文严谨的思路。
(1)作者是如何提出人生最苦的事是背着一种未来的责任的?
作者先用了一串排比设问句,提出关于人生最苦的许多答案,并且一一加以否定,然后再提出自己的观点,自然贴切,水到渠成。
通过与贫穷、失意、老去、死亡进行对比,说明这些痛苦都有办法排除,而独有责任未了是无法排解的。
(2)到底什么叫责任?它的范围有多大?作者是怎样层层深入阐述的?
显而易见,欠钱没还,受恩没报,得罪人没赔礼,这都是未尽责任的表现。由此推之,对家庭、对社会、对国家,乃至于对自己,都是有责任的。接下去,作者用了三个“凡属”,概括了所有的责任。
(3)作者如何阐述“责任完了,算是人生第一件乐事”的?
作者引用了古语、俗语、孔子的话,从解除心理负担,体会有活力的人间趣味这个侧面,来论证自己的观点。
(4)作者是怎样阐述苦乐与责任之间的关系的?结论是什么?
--人因有责任而苦,尽大责得大快乐,尽小责得小快乐。你想解脱痛苦,就要尽责,想卸却责任将永远痛苦,快乐之权操在你手,苦中有乐,苦乐循环,才是人间趣味。(结论:要在尽责中寻找快乐。)
2.用精练的语言概括出作者观点。
未尽责任乃人生最大痛苦,尽责任为人生最大快乐。(或“未尽责任最苦,尽责任最乐”)
3.小组分析讨论本文的语言,看看文中运用了哪些不同的句式、哪些论证方法?有什么好处?
句式--陈述句、设问句、反问句、感叹句;肯定句、否定句;主动句、被动句等。
论证方法--举例论证、道理论证、对比论证等。
好处:虽然本文谈的是严肃的话题,但由于句式、论证方法的变化,使得文章的语言凝重却不呆滞,有一股灵动之气。
4.品味精彩语段,体会本文“语言平易,亲切,如拉家常”的特点。
①“答应人办一件事没有办,欠了人的钱没有还,受了人的恩惠没有报答,得罪了人没有赔礼,这就连这个人的面也几乎不敢见他;纵然不见他的面,睡里梦里都像有他的影子来缠着我。”
--这段话把一个人未尽责任的痛苦心情刻画得如此生动,其实是在阐述“人生最苦的事是未尽责”这一道理,这样亲切的语言,就像一个长者在与读者促膝谈心,娓娓道来,没有一点盛气凌人的说教口吻。
②“翻过来看,什么事最快乐呢?自然责任完了,算是人生第一件乐事。古语说得好,‘如释重负’;俗语亦说的是,‘心上一块石头落了地’。”
--这段话用古语、俗语形容尽责后的快乐心情,浅显易懂,趣味横生,大大增强了文章的感染力。
③阅读开头的5个设问句,体会它们的作用。
--这五个设问句环环相扣,由浅入深,层层递进,把苦乐与责任的关系阐述得有条不紊,令人信服。同时,虽然本文谈的是严肃的话题,但由于设问句的运用,使得文章的语言凝重却不呆滞,有一股灵动之气。
④曾子还说哩
--叙述语气,带上了语气助词“哩”。使原本凝重的语气变得轻灵。
第一部分(1~3):论述“未尽责任是人生最大的痛苦”。
第二部分(4):论述“尽责任是人生最大的快乐”。
第三部分(5~6):论述人应当勇于尽责任,而不应当逃避责任。
1.论证思路严谨。
2.语言庄重、灵动、流畅、简洁。
最苦与最乐
最苦--未尽责任最乐--尽责任人生应尽责而不应避责
教学反思
这是一篇议论文,结合本节课的教学目标,我主要是通过论点把握、语言分析、拓展练习几步来完成教学的。首先通过阅读课文,理解梁启超提出的“最苦”与“最乐”的观点分别是什么,然后结合标题分析本文的中心论点应该是有“最苦”与“最乐”,并从中指导学生对论点的归纳。之后从议论文的三个要素进行了分析,教会学生如何提炼论点,分析材料。然后是对议论文语言的分析,找寻课文中的具体语句体会梁启超语言的流畅、严密、简洁、亲切等特点。
七年级下册语文《卖油翁》教案设计 篇15
【导学目标】
1.体会文本伏笔手法运用的精妙。
2.分析人物形象,感悟人性伟大。
3.找出文中的伏笔和照应之处。
4.感受小姑娘崇高的品质,进而体会人性之伟大。
【课时计划】1课时
教法指导:
1.自主学习让学生围绕“自学互研”中的知识点进行自主学习。
(1)学生带着导学目标,认真阅读课文及相关参考资料,捕捉课文中的关键段落、句子、词语,尽量独立完成步骤二中的思考题,准备展示交流。
(2)记录疑难问题,将自主学习没有解决的问题记录下来,用于合作探究时解决。
2.合作学习
(1)每个小组派1~2名代表展示步骤二中的答案,同小组内其他成员在小组长的统一安排下合作完成步骤三中的思考题。
(2)同桌之间互相讨论,有分歧不能达成一致的,小组讨论;小组内不能达成一致的,组长记录下来,以备全班讨论时交流。
(3)全班讨论时,教师不能一下子给出答案,在学生思维的火花充分碰撞后,再点拨引导,达到启发思维的目的。
情景导入生成问题
眼睛是心灵的窗户。不管如何,时刻让你的眼睛探索到这个世界的美好才是选择,我们就应该时刻带好自己的眼睛用它们去捕捉每一个美的瞬间。不要让它们消沉下去,失去对美好世界的探索。回眸20__,中国科幻小说界最吸引眼球的作品就是这部《三体》,说到《三体》,就一定要提到作者--刘慈欣,下面我们一起来学习他的这篇有关“眼睛”的文章。
自学互研生成新知
步骤一知识梳理夯实基础
1.生难字词
(1)字音
点缀(zhuì)漫步(màn)迟钝(dùn)闲暇(xiá)
凸现(tū)拍摄(shè)蔚蓝(wèi)合拢(lǒnɡ)
(2)词义
迟钝:指反应迟缓;脑子不灵敏。
闲暇:泛指闲空没有事的时候。
不期而遇:没有约定而遇见。指意外碰见。
心有灵犀:现多比喻双方对彼此的心思都能心领神会。
天涯海角:形容极远的地方,或相隔极远。
2.作者名片
刘慈欣,大陆新生代科幻的主要代表作家,自上世纪九十年代开始发表科幻作品,曾于1999年至20__年连续五年获得科幻小说银河奖,至今发表中短篇科幻小说20余部,他的作品因宏伟大气、想象绚丽而获得广泛赞誉。
3.文体知识
科幻小说,是小说类别之一。用幻想的形式,表现人类在未来世界的物质精神文化生活和科学技术远景,其内容交织着科学事实和预见、想象。通常将“科学”“幻想”和“小说”视为其三要素。是随着近代科学技术的蓬勃发展而产生的一种文学样式。
步骤二整体感知走进文本
1.指导朗读
听范读录音,小组互读精彩片段。
2.整体感知
(1)请看标题--《带上她的眼睛》,你能设计几个怎样的问题来考考同学们?
带上她的眼睛去干嘛?(带上她的眼睛去看这个世界。)
【交流点拨】①为什么要带上她的眼睛?(带上小女孩的眼睛最后一次领略地球表面的风光。)
②为什么是最后一次呢?(因为小女孩被困在地心里面再也无法出来了。)
③为什么出不来了呢?(因为她是“落日六号”的领航员,飞船在地心出了事故,所以她被困在了地心。)
(2)将刚才同学们的回答连贯起来,写成一段话,来概括全文的主要内容。
【交流点拨】我觉得这篇课文主要讲的是“落日六号”地航飞船失事了,领航员小姑娘被困在了地心,再也无法看见地面世界,所以主任让我带上她的眼睛去度假。
步骤三精读课文探究写法
1.本文曾获得1999年第11届银河奖一等奖,其能够获奖的一个重要因素就是构思的巧妙。
【交流点拨】第2段:“是一个好像刚毕业的小姑娘”。
第43段:“飞船上的生命循环系统还可以运行50年至80年,她将在这不到10立方米的地心世界里度过自己的余生。”
写出了刚刚毕业的小姑娘,花季才刚刚开始啊,就被终身囚禁,太惨了!开头的那句“是一个好像刚毕业的小姑娘”是为后文所作的提示或暗示,这样的表现手法叫伏笔。
2.巧妙地运用伏笔与照应,可以收到虽在意料之外,却在情理之中的效果。文中像这样的伏笔还有不少,它们究竟有什么作用呢?
运用旁批法来体会其作用。课文中原有一些旁批,找出文中其他地方的伏笔和照应之处,通过旁批的方式,说说这里的伏笔和照应带给你怎样的感受。
每个同学选择自己最感兴趣的一处旁批,写出自己独特的体会或疑惑。写完之后交换看,精选最棒的一则旁批交流。邻座的同学互相观摩,看看别人是怎么写的,组长负责组织。
(1)“热,热得像--地狱。”小女孩说的这句话非常奇怪,为什么会热呢,因为太空中是很寒冷的,这不合常理。而且还说热得像地狱,这就更加难以理解了。这几处就是埋下的伏笔。
因为“飞船被裹在6000多公里厚的物质中”,“周围是温度高达5000摄氏度,压力可以把碳在一秒钟内变成金刚石的液态铁镍!”当然会热得像地狱。
(2)小女孩为什么不想让大家知道她现在的处境呢?不想让文中的“我”知道她是一个被囚禁在地心里再也出不来的人呢?
【交流点拨】小姑娘是想一个人承担这些生命中巨大的苦难,不想朋友们为她担心,这是一个懂事的小姑娘。从反面来说,这也说明这个小姑娘处境实在是太惨了,惨得连她自己都不愿意向别人提起这个事情。
(3)“呀,真美,能闻闻它吗?不,别拔下它。”这是一处伏笔,照应后文的“生命算什么,仅仅能用脆弱来描述它吗”?
【交流点拨】因为小姑娘深知自己根本就没有希望回到地面了,所以她对这些小花产生了一种同病相怜的感觉。她已经把自己当成了小花--那么脆弱,却又那么顽强。
3.同样的脆弱,同样的悲惨。小花的生命是脆弱的,小姑娘的生命同样是脆弱的。所以说,文中这么多的伏笔和照应,归根结底,都是为了表现出小姑娘的处境。小姑娘的处境怎么样?请你设想一下。
【交流点拨】同它对接,在舱门打开的一瞬间,我看到了“落日六号”内整洁的陈设。我走了进去,那个小姑娘同二十年前相比,长高了,这是在失重环境中长期生活的人的通病。她对着我微微一笑,说:“你来了。”这二十年的光阴,就在她的微微一笑中烟消云散。我带着她回到了地面,她留下的资料果然起了大作用,人类对地心世界的认识更为充分,一个崭新的纪元开始了。
步骤四总结课文拓展延伸
1.总结课文
文中的伏笔与照应,构思巧妙,引人入胜,让我们充分感受到了科幻作品的无穷魅力。希望本文的学习能够为大家打开一扇阅读科幻作品的大门,领略科幻的神奇。
【交流点拨】今天通过对科幻小说伏笔的旁批与品味,我们不仅读出了构思的精妙,也读出了科学及献身的精神。愿同学们课外读更多的佳作,在自己的作品中也能学上一招。
2.拓展延伸
平时我们接触过不少科幻小说,请展示一下这些科幻小说。
七年级下册语文《卖油翁》教案设计 篇16
教学目标
1、欣赏课文,体会小桃树的形象所寄托的感情理想并从文本中感悟生活。
2、学习本文借所写之物来抒写自己的理想、情志的写作方法。。
重点难点 体会作品情感,感悟生活内涵。
教学过程
教师主导活动 学生主体活动
一、相遇
1、课前欣赏音乐
2、许多花草树木中,哪一种你最喜爱?哪一种牵动过你的忧愁与欢乐?
3、引出课题《一棵小桃树》
二、淘金
1、自由朗读《一棵小桃树》,从文中划出描写这棵小桃树的文字,体会作者笔下的小桃树有着怎样的外形特征?
2、讨论:作者这样写的理由是什么?
3、小结:是啊,看到了这一点,我们再回过头去看作者对小桃树外形的描写,原来那是作者是用描写小桃树外形的瘦弱来突出它生命力的顽强。这是一个让我们为之感动,为之震撼的生命。作者同样被他感动着。更从小桃树身上汲取了力量,有了生活的信心。
4、从文中找句子探讨:作者与小桃树有哪些关联?作者受到什么挫折?
5、请学生用“这一棵小桃树,让我明白了……”小结感悟。
三、创造
学以致用:具体描绘记叙所写物的经历,并在记叙描写中抒发自己对所写物的感情(喜爱、厌恶、怜惜……)
四、享受 推荐与本文类似作品:《丑石》《文竹》。
学生思考
学生朗读课文并从中找相关语句体会把握。
学生把握“反衬”手法。
学生讨论,明确:小桃树是我的“化身”。
学生明确主题,畅谈感悟。
学生课后练笔。
板书设计:
托物寓意 小桃树 “我”“化身” 饱受冷落、经受风雨 生活受挫 依然坚强重拾信心与希望
教后反思:
这堂课以探讨文本主题为要旨,通过课堂预设的:这是一棵怎样的小桃树?让学生带着问题小组共同阅读文本,从文字的描述中把握文本的内涵,从文字的描述中感受作者思想情感的流淌,并由此及彼从作者的文字中体验人生、感悟人生。从课堂伊始,让学生从生活中感受自己与花草树木的情感联系,从而引出课题学生较容易接受,探讨文本时也能切中要旨,及至感悟时学生的体悟更是水到渠成。然而课堂中对于“反衬”与“对比”手法的理解太过于执着,以致于造成学生对知识点的混沌,还需斟酌。因为本身这两者没有绝对的界限分割,若要细细区分,对于学生而言有难度。
七年级下册语文《卖油翁》教案设计 篇17
教学目标:
1、学习本文善于从撷取生活琐事中去展现人物性格的写作方法。
2、体会作者多种描写手法的艺术效果。
2、体会伟人鲁迅日常生活中平易温和的性格和深厚的爱国情感、“孺子牛”般奉献精神。
教学课时:1课时
教学方法:讨论法、点拨法
教学思路:
1、整体把握——深入了解——讨论课文
2、走近鲁迅——学习鲁迅——反思自己
3、鲁迅的形象:伟大——平凡——伟大
教学过程
一、导入:
提起鲁迅,总会想起很多词语:深邃、沉重、严厉、倔强……浓黑的一字须,根根向上的头发,面目严肃冷峻,这是鲁迅通常留给我们的印象,但在日常生活中的鲁迅也是这样吗?提起鲁迅我们还会和伟大睿智联系在一起,但日常生活中的鲁迅也是不苟言笑的吗?他有没有平凡的一面?我们经常说伟大往往寓于平凡之中,这句话适用于鲁迅吗?我们是否能从他平凡生活中发掘出他伟大的一面呢?今天,让我们一起走进萧红的《回忆鲁迅先生》,一起探究一下萧红笔下的鲁迅形象。
二、默读课文,初步感知
思考:让我们一同走近鲁迅,请同学介绍你所了解的鲁迅。
三、深入研读讨论
1、请大家默读课文,总结课文共写了几个有关鲁迅的片段?可以归纳为几类?
明确:共10个6类,分别围绕外貌行动、待人接物、饮食起居、读书写作、休闲娱乐、与青年们交往6类生活场景来描写和塑造鲁迅先生的,使之具体、形象、生动。
2、哪一个片段最能打动你或者你认为写的最好?联系自身或现实生活谈谈你的认识?
(1)、外貌行动
第1个片段,概括写鲁迅先生“笑”的情态,突出其“明朗”的特点;概括写鲁迅先生“走”的情态,突出其“轻捷”的特点。
(2)、待人接物
第2个片段,具体写鲁迅先生对“我”和许广平的衣着批评一事,充分显示出鲁迅先生对待青年人既严肃批评其缺点,又不倦地给予帮助。
(3)、饮食起居
第3个片段,概括写鲁迅先生的饮食情况,喜欢北方饭菜,赞美萧红做的饭菜可口;鲁迅的胃不好。
第7个片段和青年交往中咖啡、可可、汽水之类家里都不预备,家里“饼干”,“向日葵子”;
第8个片段,鲁迅简易而两用的台灯;
第9个片段,和青年的交往,一次外出吃福建菜,海婴说菜不新鲜,全座的人都不相信,鲁迅确信孩子的判断,事实证明的确如此,说明鲁迅先生不会轻易抹杀孩子的天性。
(4)、与青年交往
第6个片段,读青年人的来稿,直至深夜
第9个片段,泡一壶红茶,和青年们一谈就一两个钟头,谈论当时中国的局势,如“伪满洲国”
(5)、休闲娱乐
第7个片段,看电影,介绍“珂勒惠支”的版画,以及史沫特烈援助当时的中国的事情;
(6)、读书工作
第4个片段,帮助瞿秋白先生校订《海上述林》,联系出版社。
第5个片段,与冯雪峰交往,支持革命,热爱祖国;
第8个片段,写先生夜间工作的情景,饱含了作者对鲁迅先生无限崇敬,感念之情.
第10个片段,详细写鲁迅先生生病的情景,概括写鲁迅先生病中笔耕不辍。
3、请就文中描写的鲁迅背影,写一段你的感悟,80字。
四、小结 :
阅读鲁迅的著作,我们可以感知作为思想家和文学家的鲁迅;今天又通过萧红的回忆,展现在我们眼前的是一个生活化真实化的鲁迅,让我们亲临到鲁迅伟大而平凡的精神,他的关心、扶持青年人和热爱祖国、支持革命是寓于平凡而真实的日常生活中的,或许正如人们所说,伟大正是寓于这种平凡之中吧,也一如他在诗歌中所说的那样:心事浩茫连广宇,于无声处听惊雷。
七年级下册语文《卖油翁》教案设计 篇18
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 引导学生整体把握课文,感知、了解本文运用具体典型的事例塑造人物形象的特点。
(2)能力目标: 引导学生体会,文章是如何抓住有表现力的语言动作进行细致生动的描写,从而表现人物的内心世界,并向课文学习人物语言动作的描写技巧。
(3)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体会邓稼先献身祖国的崇高精神,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操。
教学重点:阅读这个不寻常的故事,了解故事背后那个可敬的人,读懂故事中表现的人物的精神。
教学难点:把握文章是如何抓住有表现力的语言动作进行细致生动的描写,从而表现人物的内心世界。
教学课时:1课时
教学过程:
一、激情导入。
观看一段我国第一颗原子弹和氢弹爆炸成功的视频录像。
导语:刚才给大家展示的是我国在1964年至1975年在国防科技事业上取得的重大成就。其中最令人瞩目,也最令人奋的是原子弹与氢弹的爆炸成功。原子弹与氢弹爆炸成功打破了美苏等国的核垄断与核遏制,意味着我国国防科技事业迈上了一个新台阶,更意味着中国人任人欺凌的时代结束了!对这一转变作出了巨大贡献的,有一位长期以来鲜为人知的科学家――邓稼先。
二、简介邓稼先、作者以及文体知识。
1、介绍邓稼先、介绍作者
2、介绍文体知识
本文是一篇人物通讯。通讯,是运用叙述、描写、抒情、议论等多种手法,具体、生动、形象地反映新闻事件或典型人物的一种新闻报道形式。它是记叙文的一种,是报纸、广播电台、通讯社常用的文体。
三、检查预习
1.给加点的字注音(多媒体投影)
2.根据意思写成语(多媒体投影)
四、初步感知全文
1.概括文章内容
文章主要介绍了邓稼先从接受研制原子弹的任务,从此隐姓埋名,到研究制造原子弹、氢弹的一段经历。
2.找出最能概述邓稼先一生的句子
——这就是邓稼先!一个把自己的一生献给祖国的人。
五、合作探究
1、课文写了哪些事情,表现了邓稼先什么精神?
2.为了表现人物的这些高贵品质,作者采用了富有表现力的语言、动作描写和细节描写,请同学们跳读课文,把相关的语句划出来,并想一想,它们分别表现了人物怎样的内心世界?好在哪里?
3、放声朗读,加深体会
六、小结归纳:
1、邓稼先是中华民族核武器事业的奠基人和开拓者,是我国的“两弹元勋”。他为人真诚谦虚,朴实坦诚。他热爱自己的祖国,热爱所从事的事业,对祖国对民族鞠躬尽瘁,死而后已——他把自己的一生都献给了祖国!
2、总结人物通讯的特点:
人物通讯与一般的记叙文相比,要求所举事例绝对真实,不仅叙述故事情节,还应着重刻画人,注重刻画人物的性格特征,表现人物的思想品质。
七、拓展延伸
在中国历史上,除了像邓稼先这样伟大的科学家以外,你还知道哪些科学家,简要说说他们的事例或成就。
八、总结,提出希望
同学们,希望你们在今后的学习中,以邓稼先为榜样,树立坚定的生活目标,培养无私奉献、不怕吃苦的精神,做一个对祖国、民族有用的人。
九、布置作业
选择你最喜欢的一位科学家,为他(她)写一篇小传。
七年级下册语文《卖油翁》教案设计 篇19
本文体裁是叙事散文,语言平实自然、朴素亲切,其中所蕴含的感情需要学生通过听、读、说去分析去品味。对文章的阅读练习,《语文课程标准》就此提出如下要求:整体感知课文的大概内容,感受课文的语言所表达的思想感情,大体了解课文的思路和中心意思。
这篇课文主要通过写长妈妈的几件事,表达了对一个劳动妇女的深深的怀念之情。作者围绕中心选材,有详有略,通过对人物的刻画,很好的突出了文章的中心,并且记叙时有一定的顺序,这也是本文的重点;在写人记事的过程中,本篇运用了许多带有感情色彩的词语和句子,要注意引导学生,结合上下文,把握语句中蕴涵的感情。
综上所述,确定本文的教学目标有:
1、找出文章围绕阿长所写的事情,哪些详,哪些略。
2、分析本文刻画人物的方法。(重点)
3、理解重要语句的深刻含义。
4、作文片段练习:针对本文所学,进行作文训练。
【说教法】
1、听说读写结合法:
这是针对本文内容和语言上的特点,课堂教学中主要通过听说读来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培养学生分析问题的能力和口头表达能力,以本文所学进行作文片段练习为手段,培养学生的写作能力。
2、提示法:
学生在读书过程中遇到疑难问题,陷入迷茫时,教师在一旁给予必要的引导、点拨,从而达到解决问题的目的。
3、赏识成功教育:
学生在讨论合作,解决疑难问题过程中,适当的给予表扬鼓励,让其体会到合作与成功的喜悦,能很好的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激发学生的兴趣。
【说学法指导】
1、圈注法:
指导学生在对课文的分析中,用符号圈点出重点词、句,以助于学生对文章内容的理解。养成圈点批画的良好习惯。
2、小组合作讨论法:
通过探究、讨论,培养学生质疑解疑的能力。
【本课课型】
新授课。
【课时安排】
2课时。
【教具】
多媒体。
【说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
在鲁迅先生的散文《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里,鲁迅除了写自己的老师寿镜吾先生之外,还写到一个人,这个人是谁呢?对,是长妈妈。阿长,是鲁迅儿时的保姆。在鲁迅的童年生活中,长妈妈是一个很有影响的人物。在长妈妈去世三十年后,作者仍写此文来纪念她,可见作者对长妈妈的深厚感情。那么,长妈妈是个什么样的人呢?请看课文:阿长与《山海经》
这样设计,与以前所学知识很好的联系在一起,让知识成为一个整体。(约需1分钟)
二、板题,解题
根据预习作业,学生七嘴八舌起来介绍鲁迅,同时教师给以补充,这样充分发挥了学生的自学能力、自主能力。(约需3分钟)
三、电脑出示目标
为了加深印象,学生默读识记,约需2分钟。
四、整体感知
为了让学生,了解课文内容,把握文章结构,我设计了这样的问题:
1、文章写了长妈妈的哪些事情?各用一句话说出来。这些事表现了长妈妈是个怎样的人?
2、文章写长妈妈的事情哪些事是详写?哪些事是略写?为什么要这样安排?
题1,让学生速读课文,然后分小组讨论解决问题,并将讨论的要点批注在书上相应的位置,第一问比较简单,学生自己就可解决,第二问教师给以适当的点拨提示,比较容易。
题2,回答前两问,较容易;第三问,学生理解较难,为解决这一难点,我引导提示学生从选择材料突出中心方面来考虑,学生就比较好理解。
在这个基础上,教师小结:作者围绕中心选择了5个事例,有详有略,详写了长妈妈买《山海经》,很好的突出了中心,我们在写作文时,也应注意详略得当。通过小结,学生明白了怎样围绕中心来选材,为下面的作文练习打好基础。
这一环节中较好的培养了学生的自学能力,批注能力,同时及时对学生进行表扬鼓励,从而帮助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五、重点研读
为了更好的培养学生的精读能力,刻画人物的方法,仔细品味本文的语言。我让学生抓住重点,精读课文,因此,我从以下几个方面来引导学生阅读的:
1、全文中找出描写长妈妈品格风貌的句子,并体会所用的刻画人物的方法。
2、点研读长妈妈买《山海经》部分,进一步体会文章刻画人物的方法,把握重点语句体会蕴含的作者的感情。
第一方面,让学生速读全文,用笔勾画出你认为在刻画人物方面最精彩的语句,并做简单批注,学生独立完成,然后让学生七嘴八舌起来发言,畅所欲言,教师在一旁进行点拨提示。我着重从描写法和对比映衬法方面指导,描写法有对长妈妈进行的细节描写,语言描写和动作描写,心理描写,这一点以前训练过较为容易;对比映衬法,学生接触不多,能说到这一点较难,因此我提出几个
问题:
⑴ 文中“叔祖”的疏懒与长妈妈的热情形成了什么?突出了长妈妈对“我”的怎样的感情?
⑵ 《山海经》的模样和“宝书”形成了什么?突出了“宝”的特殊意义──视“长妈妈”给“我”买书的伟大神力为“宝”,视《山海经》的内容为“宝”,通过这一提示点拨,学生容易理解两者的“对比”关系,对这种刻画人物的方法有了了解,有完整的印象。
这时教师小结:长妈妈这一形象主要通过描写法和对比映衬法来刻画的。
这样培养了学生独立思考、自主学习的能力,以及圈点批注能力,养成了良好的学习习惯,终身受益。
解决1后,请学生找出给你印象最深的部分,有些学生可能会说长妈妈买《山海经》部分,我顺势导入第二方面,主要让学生根据上面的方法,进行小组讨论自学,质疑,教师巡回指导,点拨。指导学生通过重点语句,把握作者所蕴含的感情时,我在一旁加以提示,如⑴“当长妈妈给我买回了《山海经》之后,这又使我产生了新的敬意了,“别人不肯做,或不能做的事,她却能够做成功。她确有伟大的神力。谋害隐鼠的怨恨,从此完全消灭了”。我引导学生结合上下文,以及作者的感情变化角度来考虑,学生能较好理解。特别是文章最后一句“仁厚黑暗的地母啊,愿在你怀里永安她的魂灵!”让学生联系上文内容,加以体会。在理解这些语句蕴含的感情的基础上,让学生有感情的大声朗读,细细品味,通过读更好的体会作者对长妈妈的深深地怀念之情。
这样教师教给方法后,由学生自学,质疑,很好的培养了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
六、口头作文练习
以小组为单位,让学生选择一个自己熟悉的人物,讲述她的一二件事,看谁讲的真实生动传神。然后推举出几名学生口头作文,学生和教师围绕本节课的训练重点加以评价。这样对本课所学知识加深了理解,学会了应用,又锻炼了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一举多得。
七、教师总结
1、教师对照板书总结:这篇文章按生活的本来面目,选了5个事例,有详有略,真实而亲切地再现了鲁迅童年时与长妈妈相处的情景,通过苗写法和对比映衬法,刻画出了一个真实、生动、鲜活的普通劳动妇女--长妈妈的形象。她饶舌多事、不拘小节,有许多繁文缛节,但为人诚恳、热情、乐于助人,有着淳朴、宽厚、善良、仁慈的美德文中表达了作者对长妈妈的深切怀念之情。其词恳切,其情真切,十分感人。
2、对学生本节课的学习表现进行总结,表扬鼓励,发扬优点,克服缺点。
3、对学习方法进行总结。让学生自己站起来归纳总结,用已有的学习方法去指导今后的学习。
八、布置作业
把课堂上的口头作文,写在周记本上。
教学目标
1.认识阿长的品格风貌和作者对阿长的思想感情。
2.理清文章的思路,弄清记叙的顺序。
3.学习本文围绕中心选择材料刻画人物的方法。
4.理解重要词句的深刻含义。
教学重难点
1.认识阿长的品格风貌和作者的思想感情。
2.刻画人物的方法。
3.正确认识阿长性格中的缺点。
4.对重要语句深刻含义的理解和主题深度的把握
七年级下册语文《卖油翁》教案设计 篇20
教学目标
1快速默读课文,把握内容,体会作者感情
2理清故事情节,体味关键语句
3激起探索未知世界的兴趣,培养团结合作,勇于牺牲的精神。
教学重点
体会作者表达的颂扬之情,通过默读、重点朗读,体味关键语句,认识人类挑战自身,实现生命价值的伟大。
教学设计
板书课题并出示目标。
感知内容
检查预习“读一读,写一写”
学生默读,复述课文,理清故事情节
出示问题组:
1.本文写了什么内容?哪些细节最让你激动难忘,说给大家听
2.表达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学生边读边圈点勾画,然后四人小组互相复述故事
研读课文
1. 教师导学
学生朗读课文重点片段,在朗读中深入体会作者表达的思想
2. 合作探究
(1) 斯科特等探险队们表现出人类怎样的优秀品质?具体表现在那里?
(2) 作者为什么给失败者斯科特作传
(3) 斯科特一行人探险的意义是什么?
3. 小结
作者倾注了他的全部感情来写了这个悲剧,颂扬一种人类勇于探索的精神、为事业而献身的从高精神。他们的精神让所有人仰慕,给后人以精神的鼓舞
体验与反思
导学
斯科特等人为人类事业而献身的淙高精神是值得我们学习的,学习了这片文章对你有什么启发?联系生活实际讨论。
作业
积累字词句写一篇读书笔记。
七年级下册语文《卖油翁》教案设计 篇21
教学目标
1. 学会本课生字、新词。
2. 能通过读课文,了解表现鲁迅先生性格特点的几件事情。
3. 能联系上下文,理解含义深刻的句子。
4. 学习鲁迅先生关心爱护他人、坚信科学、勇敢无畏的精神。
教学准备
1. 搜集关于鲁迅先生的各种资料,了解鲁迅先生在我国文化界的影响和成就。
2. 找一些自己能看懂的鲁迅先生的作品来读。
教学设计
一、 初读课文,了解大意
1. 自己默读课文,给全文段落标上序号。
2. 想一想,课文讲了鲁迅先生哪几件事情。
3. 全班同学交流一下,说说写了哪几件事。
4. 自己再读一读,看哪些段落写的是一件事情。
二、逐件事学习
1. 先学到鲁迅先生家做客这件事。
①找出写这件事的相关段落。写了作者几次到 鲁迅先生家中做客?
②依次学习作者两次到鲁迅先生家中做客的不同情况。(这两次做客反映鲁迅先生同样的性格)
③理解含义深刻的句子。因为这不仅仅是性格的问题,而且还涉及鲁迅先生的思想和情感问题。
2. 学习鲁迅先生对待青年人写信的问题。
①找出文中哪几段写的这件事。
②读一读这段文字,想一想,鲁迅先生的态度和行为有什么不同。
③深入理解鲁迅先生的思想感情和性格。
④谈一谈自己的感受。
3. 学习鲁迅先生不怕鬼的故事。
①自己读课文,找出这件事的起止段落。
②自己读一读这个故事。
③用自己的语言向大家讲这个故事。
④师生一起探究鲁迅不怕鬼的原因,体会鲁迅先生的性格。
⑤师生共同理解最后一句话的意思。
三、学习课文前三段
1. 自己读课文。
2. 勾出自己认为写人物外貌写得好的地方。
3. 读一读传神的外貌描写,体会这样写的好处。
四、回顾全篇,深化认识
1. 朗读全篇课文。
2. 讨论一下,自己认识的鲁迅先生是怎样一个人。
3. 老师补充时代背景,帮助学生进一步全面认识鲁迅先生。
五、拓展应用,以读代写
1. 写一写熟悉的同学或者自己的外貌片断。
2. 念给大家听一听。
3. 师生共同评价。
七年级下册语文《卖油翁》教案设计 篇22
一、教材依据:
《伟大的悲剧》选自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语文》(人教版)七年级下册第五单元第一篇课文,是一篇节选的传记,记叙的是挪威探险家阿蒙森和英国探险家斯科特,在南极展开了一场富于戏剧性又令人心酸的角逐后,斯科特这位失败的英雄和他的队员在归途中悲壮覆没的故事,作者茨威格饱含深情地用文学的笔法,从人类征服自然的崇高悲壮精神的角度来写这一事件,读来令人感动,特别是在面对失败和死亡时斯科特探险队员表现出的那种勇敢、坦然、镇定的精神面貌,尤为震撼人心。本单元选这篇文章正是要让学生感受这种人类勇于探索的精神、为事业而献身的崇高品质和强烈的团队意识。
二、设计思路
(一)指导思想:
本单元要紧紧围绕“探险”这一中心话题来设计教学,希望能在学生内心深处埋下“上下求索”的种子,树立“敢于冒险,乐于探索”的意识,而每篇文章又具有独立的价值,我们在教学的过程中要结合文章内容进行有效地拓展深化以及对文本的解读走向深入《语文课程标准》,要求学生在语文学习中,逐步形成积极的人生观和正确的价值观,因此,我们准备借助这类文章对学生进行思想教育,能收到“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的良好效果,单元目标就设定为:
1、理解文章内容,激起学生探索奥秘的兴趣,培养敢于探险的勇气、乐于探究的精神、集体主义观念和必要时为所热爱的事业而献身的崇高精神;
2、丰富探险知识、地理知识和其他知识,提高对这类文章的阅读能力
(二)设计理念:
这是一篇感人至深的人物传记。文中人物的优秀品质,是任何一个阅读此文的人都会感触良深的。所以,教学此文,舍弃什么,都不应舍弃这一点。在教学中,要努力通过朗读品味文章语言,透过人物具体的语言、行动,揣摩人物的心理,感受人物的精神,深入地理解文题中“伟大”的含义。要做好这一点,我觉得采用重点语句圈点批注的方法,比只是让学生口头说效果会更好,印象会更深,而且对于培养学生良好的阅读习惯也会有所帮助。
(三)教材分析:
本文位置在本单元的第一篇文章,是奥地利作家茨威格的一篇传记的节选,写的是斯科特探险队历尽艰辛即将到达南极点时,却发现对手挪威的阿蒙森队已捷足先登,只好从南极绝望而归,最终悲壮覆没的故事文中处处闪耀着人类勇于探索的精神、为祖国和事业献身的精神及强烈的集体主义精神,并颂扬了斯科特诚信的绅士风度和勇于承认失败的优秀品质本文题材生动,情节引人入胜,主题令人深思,字里行间渗透着作者强烈的主观情感,读来令人感动,也让我们敬佩。
学习时要通过快速阅读梳理故事发生的整个经过和结果,把握以时间为序的写作顺序,即理清故事情节;重点是通过细读文中一些令人激动难忘的细节来理解:为什么说斯科特他们是失败的英雄,为什么这场悲剧被冠以“伟大”二字,即品味文中动人的细节,把握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难点是还要通过理解、品味文中有着强烈抒情色彩,意味深长的语句,去感悟这一出悲剧中所包含的人类崇高的精神内涵,树立正确面对失败的人生态度
(四)学情分析:
学习本文的学生,是十三四的青少年,对外界事物有着强烈的好奇心和探索欲,而探险的文章恰恰能够满足孩子们这样的心理,同时,我所执教班级的学生大部分知识面较宽,他们思维活跃,有一定的分析理解能力,对待问题有自己的见解和主张,他们对探险为主题的故事很感兴趣,然而这一时期的孩子又是懵懂的,他们对人生的意义和价值,追求中成功与失败的含义,没有清晰的认识,因此,在教学中,我们准备按照“课前预习课堂交流--深入解读文本--领悟精神内涵--升华情感--拓展延伸”等过程来进行,以期实现教学目标:
1、知识能力:掌握字词、理清故事情节,概括内容要点
2、过程方法:通过品味语言,有感情的朗读体会“伟大的悲剧”的深刻含义
3、情感态度:感受人物崇高的精神内涵,树立正确看待成败的人生观
三、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快速阅读课文,抓住主要信息,概括内容要点理清故事情节,体会“伟大的悲剧”的深刻含义
2、过程与方法:在自主合作探究中品味文中有着强烈抒情色彩、意味深长的语句,把握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
3、情感与评价:感受人物崇高的精神品质,培养团结合作、勇于牺牲的精神,树立正确面对失败的人生态度
4、教学手段的运用:多媒体课件
四、教学重点:
1、通过默读、重点朗读,体味关键语句,认识人类挑战自我,实现生命价值的伟大
2、理解斯科特一行探险的意义及作者所表达的颂扬之情
五、教学难点:
1、联系语境,理解关键语句的含义
2、体会作者的写作意旨,实现情感态度的培养和提升
六、教学准备:
1、文章篇幅较长,课前组织学生进行充分地预习
2、准备多媒体课件
七、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图片导入
1、PPT:展示南极图片,教师简介:世界最南的站--美国阿蒙森-斯科特站, 1957年1月23日建于南极点,海拔2900米。以最早到达南极点的两位著名探险家阿蒙森、斯科特的姓氏命名。在1911年底,挪威的阿蒙森和英国的斯科特就在这白雪皑皑的南极上。而奥地利作家茨威格不为胜利的阿蒙森作传,却为斯科特一行作传这是为什么呢?现在我们一起走进《伟大的悲剧》。
2、作者介绍:茨威格,探险南极展开角逐,角逐的结果斯科特一行失败告终,最后英雄的体魄留在这位出生于奥地利的犹太作家为人正直高洁,一生著作颇丰。起初,他以写诗和翻译作品作为步入文坛的“敲门砖”,一俟进入到小说领域,他那过人的文学天赋就立刻光芒夺目。同样使他蜚声文坛的传记作品更是其创作生涯中高矗的里程碑。他曾经为巴尔扎克、狄更斯、陀思妥耶夫斯基、托尔斯泰、司汤达、弗洛伊德等许多著名人士作传。他的传记不拘泥于史实,着重表现人物的性格。
《伟大的悲剧》是茨威格以斯科特为首的英国南极探险队所作的一篇传记。这篇传记是作者根据斯科特遗留下来的一些底片、电影胶卷、书信和遗书,发挥他天才的文学想像而写成的。学习和研究这篇传记作品,我们可以获得多方面的启迪和收获。
(二)快速阅读,整体感知
默读课文,从文中找出相关内容,完成表格。
时间 地点 人物及事件
1912.1.16 白色雪原
1912.1.18 南极点
1912.2.17 埃文斯死去
1912.3.2
1912.3.21 三人无法离开账篷
1912.3.29 帐篷里
1912.10.29
1912.11.12
(三)品味文章,研读语段
“他要忠实地去履行这一最冷酷无情的职责:在世界面前为另一个人完成的业绩作1.鲁迅曾说过:“悲剧就是把有价值的东西毁灭给人看。”你认为斯科特一行的南极探险“悲”在哪些方面?(学生默读课文,教师巡视,要求学生以文中的语句为依据)
明确:失败之悲:“对人类来说,第一个到达者拥有一切,第二个到达者什么也不是。”
作证之悲:“他要忠实地去履行这一最冷酷无情的职责:在世界面前为另一个人完成的业绩作证,而这一事业正是他自己所热烈追求的。”
死亡之悲:“艾文斯精神失常,死了。”“奥茨像一位英雄似的向死神走去。”“羸弱的三个人决定骄傲地在帐篷里等待死神的来临。而且始终没向世界哀叹过自己最后遭遇到的种.种苦难。”
2.这些“悲”中包含了哪些含义?(学生分小组交流,教师与学生交流)
明确:事业失败的悲伤,替人作证的悲哀,生命死亡的悲壮,世人悼念的悲痛……
3. 斯科特一行人的“伟大”之处体现在哪里?(要以文中的具体事件为依据)
明确:
(1)斯科特接受了为他人作证的任务:讲求绅士风度,主张诚信,能勇敢地承认自己的失败。体现了他人格的高尚。
(2)威尔逊博士拖着16公斤的珍贵岩石样品:对于科学研究的执着精神,英雄的气概。
(3)奥茨在暴风雪之夜离开营地:不愿拖累同伴,大无畏的牺牲精神,强烈的集体主义观念。
(4)三个人在帐篷里骄傲地等待死神的来临:勇敢无畏的牺牲精神,对于自己所从事的事业的热爱之情。
(5)斯科特在生命的最后一刻记日记:无私的爱。在生命的最后一息心中惦记的始终是别人:朋友、同伴、妻小,还有他的祖国和人民。
(6)英国国王跪下悼念这几位英雄:对英雄的崇敬之情,侧面表现斯科特一行人的伟大。
(四)品味语言,妙谈体会
1、对人类来说,第一个到达者拥有一切,第二个到者什么也不是。作者在这里要表达的是什么意思?你同意这种说法吗?(学生讨论)
(明确)作者站在斯科特的角度,表达了角逐失败后的一种极度沮丧、悲哀的心情。
2、挪威国旗“耀武扬威”“洋洋得意”地在这被人类冲破的堡垒上猎猎作响。(国旗怎么会“耀武扬威”“洋洋得意”?这里表现出斯科特内心什么样的复杂感情?
(明确)用了拟人的修辞手法,表达了斯科特和伙伴们万分痛苦、沮丧的心情。
3、斯科特接受了这项任务,他要忠实地去履行这一最冷酷无情的职责:在世界面前为另一个人完成的业绩作证,而这一事业正是他自己所热烈追求的。(斯科特为什么要接受这项为他人业绩作证的任务?他不接受不行吗?)
(明确)斯科特受英国传统文化的影响,讲求绅士风度,主张诚实、守信,坦然面对成功和失败,不能不接受这项为他人作证的任务。正因为他的这一行动,其人格才显得无比高尚,赢得人们的尊敬。
4、但是在这白雪皑皑的荒漠上,只有心中的海市蜃楼,它召来那些由于爱情、忠诚和友谊曾经同他有过联系的各种人的形象,他给所有人留下了话。(联系上下文看,“心中的海市蜃楼”是指什么?作者为什么要这样比喻?
(明确)是指斯科特在离开世界之前心中回忆的美好的往事和他对祖国、亲人和朋友的怀念。虽是美好的,却是无法实现的,所以说是”海市蜃楼”,这样写更加突出了悲剧效果,给人心灵的冲击。
5、一个人虽然在不可战胜的厄运的搏斗中毁灭自己,但他的心灵却因此变得无比高尚。所有这些在一切时代都是最伟大的悲剧。(这两句话是什么意思?在全文中起什么作用?
(明确)表达了作者对斯科特崇高品德的赞誉,意思是斯科特在与大自然的搏斗中虽然失败了,他的肉体倒下了,但是他的心灵经受了考验,变得无比的崇高。有价值的、美的毁灭当然是伟大的悲剧。这句话在全文中可作主旨句,起点题的作用。
八、结语
师:一篇好的文章会影响人的一生,同样一堂好课也会在学生的心中久久回荡,我们的课堂应该帮助学生架起通往那些闪烁着人类精神光芒的文章的桥梁,和学生一起去享受那精神的盛宴,去与那伟大的灵魂碰撞出耀眼的思维火花,在他们的成长道路上帮他们刻下永不磨灭的印记。这是我这堂课的追求,也是我平时教学过程中矢志不渝的理想。
板书设计:
伟大的悲剧
茨威格
探险事业的执着追求 死亡之悲
集体主义精神 失败之悲
诚实、守信、勇敢 作证之悲
对祖国、亲人、朋友的爱 世人之悲
九、教学反思
《伟大的悲剧》是一篇节选的传记,课文写的是斯科特探险队一行五人精疲力竭却又满怀希望地奔向南极点,却悲哀地发现挪威人已经捷足先登,只好无奈但又十分坚毅地踏上归途,最后一个个悲壮地死去。作者茨威格饱含深情地用文学的笔法,从人类征服自然的崇高悲壮精神的角度来写这一事件,读来令人感动,特别是在面对失败和死亡时斯科特探险队员表现的那种勇敢、坦然、镇定地精神面貌,尤为震撼人心。本单元选这篇文章正是要让学生感受这种人类勇于探索的精神、为事业而献身的崇高品质和强烈的团队意识。文章重点是对斯科特探险队崇高精神品质的颂扬和赞美,为了揭示这一特定事件的深刻内涵,作者在把握事实的基础上多角度、多层次地进行了生动的描述,突现悲剧的不同凡响的意义,使读者心灵受到震撼。教学过程中我想以这些震撼人心的细节为重点,引导学生走进文本,在饱含情感的文字中感受和体会斯科特队员的伟大高贵的品质,并在阅读中逐渐实现情感态度的培养和提升。 文章对斯科特五人在失败和死亡面前所表现出的坦然和勇敢进行了着力的描写,而在这方面学生的情感体验较少,理解上有一定的困难,在教学过程中应该引导学生融入课文,品味关键词句,打开学生的内心世界,从而突破这一难点,达到深刻阅读体验的目的。 这节课时努力实践这些新课程理念,充分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选择教学方法,整堂课以“情感体验”为教学主线,通过整体感知、细节品味等途径,运用朗读、讨论等方法,引导学生深入文本,感受人物心理,与高贵伟大的灵魂对话;与自己对话、与同学老师对话,在这种感受、体验、交流的课堂学习过程中逐渐提升情感态度价值观。
免责声明:本文为转载,非本网原创内容,不代表本网观点。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